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清有个李鸿章-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实事求是地表达出反面意见,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是需要相当胆略的。




第五章  洋务运动(3)




  在李鸿章看来,这个泱泱大国肯定是患上了重病。虽然李鸿章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医生,不能诊断出病因的核心所在,但他起码看到了这个大国表面的脓肿。在李鸿章眼中,这个已入膏肓的病人,是不能用猛药的,也不能用手术刀,只能局部进行调理,或者用点补药使他变得强壮起来。李鸿章寻找到的一条路径是,从模仿开始,寻求改变,只有先得其表,才能得其根本。以这种初衷所倡导的洋务运动,完全可以看作是这个东方帝国的一次内部修炼,是一场高举招幡的借尸还魂。

  当然,李鸿章的作法,也是无奈之举。它是一种精明,一种权衡得失的判断,而不是审时度势的智慧。这样说,是因为李鸿章对于世界的大势还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没有从文化以及思维方式上明白这块土地落后的真正原因,也不明白薄弱的核心所在。在国门被打开的最初时光,李鸿章们就像是小贩一下子输掉了所有的血本,然后红着眼想扳回所有的赌资。至于竞争的实质,输的真正原因,却不甚明了。在遭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之后,这块土地茫然失措。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能抖擞起精神,潜下心来模仿和跟从,也不失为一件妥帖之事。这样的行为,也算是当时所能从事的最适宜的方式了。随之对于西方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李鸿章切身的感受就是,就当时中国所处的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军事的状况,根本没有打赢这场战争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形下,李鸿章觉得只有一种路径可以改变,那就是争取时间,“深挖洞,广积粮”,潜心自强,以一种新的方式韬光养晦,图谋着让这个东方帝国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李鸿章团结了一大帮有志之士从事着这项亘古未有的改良。对于自己的部下和幕僚的选择,李鸿章有着自己的标准。标准就是要符合洋务运动的基本原则,首当其冲,就是对于西方科技不排斥,并且,有着做实事的能力。在这些幕僚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具有新思想的洋务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唐廷枢、冯桂芬、盛宣怀、郑观应、徐润、容闳、马建忠、罗丰禄、伍廷芳、吴汝纶、袁世凯等。在他的亲友中,只有他的大儿子李经方和女婿张佩纶进入了他的幕府,其他人均轮不上。在他看来,李经方外语过人,通五国文字,对西方的情况较了解,性格沉稳,能办事;而张佩纶有才华,敢直言,有胆略。这些都是他所需要的。可以说,数十年间,在李鸿章的周围,集中了当时中国最具开放智慧和实际才干的中级官员、外交人才和商务人员,他们当中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李鸿章将他们网罗在自己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曾有人评价说“李鸿章可以名副其实地被称为是幕府制度当中最伟大的产儿,幕府制度最熟练的运作者和幕府制度最后一个伟大的实践者”。据统计,在李鸿章身边的幕僚有数百人。他正是依靠着这支庞大的幕僚集团,实践着他的主张和思想。

  在李鸿章的幕僚中,周馥跟随李鸿章的时间最长。从淮军还在招兵买马之时,一直到《辛丑条约》的腥风血雨之际,周馥一直都在李鸿章的鞍前马后,前后“风雨龙门四十年”,只有短时间去内地任职。周馥就像李鸿章的管家一样,无论是筹饷、治河、开矿、办学、修铁路等,李鸿章很多事情都交给周馥来办。周馥一直忠心耿耿,直到李鸿章在贤良寺大吐血去世,周馥都一直守候在李鸿章的身边。

  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时,有一个干将叫做盛宣怀。他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经商好手。盛宣怀是常州人,他有着江浙人固有的聪明和干练。盛宣怀帮李鸿章办轮船、办铁路、办电报、办冶铁公司、办棉纱厂、办海关,还全权代表李鸿章对外进行商务谈判。盛宣怀做事练明敏达,具有实干才能,而且对李鸿章一直忠心耿耿,也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

  唐廷枢原先是英国人在中国最大的洋行——怡和洋行的总买办,帮英国人经营丝茶出口贸易,办洋务很有一套。李鸿章惜才如命,把唐廷枢挖来,任轮船招商局总办;1876年,李鸿章开办开滦煤矿,任唐廷枢为经理,唐聘用了十多个西洋工程师,装上现代化的水泵、电风扇、吊煤机,年产煤25万吨。除了开滦煤矿外,在唐廷枢手上,还兴办了好几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数得着的大企业。可以说,唐廷枢是李鸿章办实业的最得力的干将之一。




第五章  洋务运动(4)




  马建忠则是李鸿章麾下的外交干将。马建忠家与李鸿章是世交,马建忠的哥哥马建勋在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时,就在李鸿章的幕府,也是他将马建忠推荐给了李鸿章。马建忠年轻时即精通好几国外语,李鸿章见他聪明异常,便将他送到法国留学,兼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1879年,马建忠取得博士学位回国,算是当时留学生中学位最高者。马建忠回国后,一直帮李鸿章办洋务,曾受命去印度和朝鲜处理外交,也曾管理过轮船招商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马建忠还对汉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构架,他编撰了著名的《马氏文通》,这是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庚子事变后,李鸿章来到北京担任议和大臣,马建忠一直跟随李鸿章左右,担任外电的翻译。由于工作量巨大,马建忠劳累过度,不幸中暑身亡。

  除了这些才高八斗、务实能干的幕僚们之外,李鸿章的身边还有一道特殊的风景,那就是洋人幕僚。李鸿章从来就不盲目排外,早在他进军上海之时,他在淮军中,就聘请了一些外国军事顾问。在办理洋务运动时,李鸿章当然也招募了很多西方有学之士。在李鸿章的西方人顾问群中,有两个人是中坚分子。一个是德国人德璀琳,另一个则是美国人毕德格。他们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李鸿章的幕僚,但却起着比一般幕僚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李鸿章任职北洋期间,同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几乎在所有面临的内政与外交上,二人都为李鸿章出谋划策,受到李的信任。

  德璀琳还有一个身份,他是赫德当总税务司时的天津海关税务司。在李鸿章那里,德璀琳负责联络那些在李鸿章的工商企业中任职的外国人,算是李鸿章洋务运动以及办理外交事务的联络官。毕德格则原是美国内战时期的一个骑兵,来到中国后,很快就精通汉语。1872年,他成为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副领事和翻译。后来,李鸿章聘请了他,先是让他担任家庭教师,然后,又让他担任自己的私人外文秘书和翻译。毕德格为李鸿章解读了不下800部英文、法文著作。李鸿章通过毕德格的翻译,对于西方世界了解很多。除此之外,毕德格还为李鸿章物色了不少西洋优秀人才,陪同外国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赴内地探矿。1895年,毕德格曾随李鸿章一道赴马关谈判,为之收集、提供情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去世,一个月后,毕德格也去世了。在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中,毕德格负责管理在北洋海军里任职的外国人。如果按地域来划分的话,德璀琳和毕德格还有一个不太严格的区分:德璀琳联络着在李鸿章手下任职的欧洲人;毕德格则负责联络美国人,有时候也负责联络英国人。仅次于他们二人的,还有一个叫汉纳根的,是德璀琳的女婿,他也是李鸿章的军事联络官,只不过跟李鸿章稍稍疏远一点罢了。

  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事: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正月,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于上海;

  同治四年八月,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

  同治九年十月,设机器局于天津;

  同治九年闰十二月,筹通商日本并派员往驻;

  同治十年四月,拟在大沽设洋式炮台;

  同治十一年正月,挑选学生赴美国肄业;

  同治十一年五月,请开煤铁矿;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设轮船招商局;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十一月,筹办铁甲兵船;

  光绪元年十一月,请遣史日本;请设洋学局于各省,分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诸门,择通晓时务大员主之,并将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

  光绪二年三月,派武弁往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

  光绪二年十一月,派福建船政生出洋学习;

  光绪六年二月,始购铁甲船;

  光绪六年七月,设水师学堂于天津;




第五章  洋务运动(5)




  光绪六年八月,设南北洋电报;

  光绪六年十二月,请开铁路;

  光绪七年四月,设开平矿务商局;

  光绪七年六月,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

  光绪七年十一月,招商接办各省电报;

  光绪八年四月,设商办织布局于上海;

  光绪十一年五月,设武备学堂于天津;

  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开办漠河金矿;

  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成军;

  光绪二十年五月,设医学堂于天津。

  ……

  在晚清历史上,中国机械制造、近代的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企业,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关。而在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洋等方面也有他不可磨灭的一份。在当时,李鸿章的作为几乎可以说是单兵作战、单骑突进。他所面临的,是资金的匮乏、人才的匮乏,在陌生事物面前的判断力,各种各样的阻碍以及整个知识体系所面临的软肋。谭嗣同曾经引用过袁世凯的评价说:“香帅尝叹曰:无怪乎合肥之得志也!遍观中外(指朝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