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05年第02期-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角海拔近四千。
长 江 源
和风秀水雪山来,
月涌星垂阔野开。
滚滚江河千古赞,
支流脉脉几人怀?
措 纳 湖
苍莽高原黛色中,
圣湖如镜远山红。
晚霞腾雾云烟起,
天籁流光彩瑞雍。
白碧相间蓝透紫,
暗明层次淡还浓。
波澜不随风情动,
平静安和月映空。
古 道 行——记,2004中国铁路气车拉力驾驶技能赛
一
汽车拉力健身心,
竞技较能铁路人。
非是闲来争远近,
紧随奥运长精神。
二
招商觅贾走为先,
搜尽资源苦作难。
但晓途程安且善,
便迎残日向长安。
三
风驰电掣似脱缰,
夺冠机缘论短长。
百变瞬息君莫笑,
齐人赛马耐思量。
四
商旅西行借旱舟,
时人出塞任需求。
凉州歌舞多清雅,
羌笛不吹怨柳幽。
五
古道衷情史记真,
尘烟蔽日铁骑魂。
长河犹在丝绸旅,
西出阳关几故人?
六
盘逆车程要隘多,
缓行疾驶伴星罗。
茫茫戈壁飞沙起,
回首雄关笑橐驼。
七
健儿逐鹿向中原,
赛事呜金火焰山。
铁扇不知何处去,
当寻此路到楼兰。
八
万人压场壮歌飞,
彩锦繁星送客回。
大漠覆辙依可见,
名彪赛场青史垂。
贺敬之诗歌朗诵演唱会在京举行
■ 任晶晶
文艺报消息(记者任晶晶) 为庆祝贺敬之从事文学创作六十五周年,十二月八日晚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音乐厅举行了“贺敬之诗歌朗诵演唱会”。中国作协领导金炳华、翟泰丰、高洪波、吉狄马加、张胜友、田滋茂等出席。
北京初冬的夜晚寒气袭人,但国家图书馆音乐厅里,却气氛热烈,群情激动,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来了,经受过革命战争的洗礼、长期在文艺百花园中勤奋耕耘的老作家、老艺术家来了,文艺界的新秀来了,北京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来了。在大家热情的掌声中,贺敬之走上舞台,向与会者和参加表演的艺术家表示深深的谢意。
晚会在曹灿朗诵的《贺敬之是一首诗》中拉开了帷幕。王昆、孟于、李元华演唱的歌剧《白毛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张秀琴的独唱《翻身道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当家作主的人民大众无比喜悦的心情。朱琳朗诵的《三门峡——梳妆台》表现出用自己双手创造新生活的人民群众所焕发的改天换地的大无畏气概。殷之光朗诵的《雷锋之歌》通过对“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这一命题层层追问,使观众又一次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得到感悟。牟云朗诵的《桂林山水歌》是诗人在一九六一年中国经济开始初步复苏时创作的,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赞颂,表现了中国人民始终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高擎思想火炬、和着泪水和热血的诗篇,这些点燃了民族精神之火、鼓舞着民众顶着风雨呐喊着奋勇向前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台上深情演绎的老艺术家们和台下的观众。晚会在大合唱《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歌声中结束。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有观众激动地说,这样的诗篇将镌刻在人民心上,这样的诗人将与历史同在。
演唱会由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会主办。
文艺老兵的心声
■ 贺敬之
我衷心感谢出席今晚这场诗歌朗诵演唱会的领导同志和朋友们,感谢你们给予我这样一名普通文艺老兵的热情鼓励!衷心感谢参与这场晚会的朗诵和演唱的各位艺术家们,感谢你们给予我这样一名普通文艺同行的热情支持!
我感到十分惭愧。刚才主持人曹灿同志在开头朗诵的石祥同志写的那首诗说到我,我实在是愧不敢当。虽然我参加革命和从事创作的时间不算短,但不论是创作和工作,与人民对我的要求和人民给予我的养育之恩相比,我作出的成绩是太少太少了。
我是这样来解读石祥同志这首诗的:他写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前辈、同辈和后辈,那些为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而奉献的众多文艺同行们。对于我个人来说,那只能是我终生追求而至今仍相差甚远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我自己也还有一点长处的话,就是作为今天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也和许多同志一样,我从未怀疑并且至死不会怀疑我最初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刚才殷之光同志朗诵的写于四十年前的《雷锋之歌》这首诗里,我提出:“人,/应该/怎么生?/路,/应该/怎样行?”我的回答是:“生,一千回,/生在/中国母亲的/怀抱里,/活,一万年,/活在/伟大毛泽东的/事业中!”
我说的这个事业,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事业,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对于我这个“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贫苦农民的儿子来说,就是指千万个杨白劳不再被逼自杀、喜儿能被救出山洞,“太阳底下把冤申”的事业;就是工人弟兄居住的“琉璃河”不再是“流泪的河”,“平汉路”不再是“贫寒的路”,不再是“二人贫寒无出路”的事业;也就是今天胡锦涛同志瞻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的脚步继续向前迈进的事业。
对于这个事业,虽然我因自己为它作的贡献甚少而感到惭愧,但我却为前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历史功绩而骄傲,为他们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留给未来的昭示而感奋。
这正像朗诵会的合唱节日之一、《王震将军》纪录片主题歌里所唱的:“不会忘记,/也不应忘记。//他不止是一人,/这不仅是过去。//是的,他不止是一人,/这不仅是过去。//是的,不会忘记,/也不应忘记。”
最后让我再重复一遍前边引过的诗句:“生,一千回,/生在/中同母亲的/怀抱里,/活,一万年,/活在/伟大毛泽东的/事业中!”
纸是梦做的叶子
■ 汪 峰
纸是梦做的叶子。唱高调的蝉这样说。家居的许多日子,我学着蝉居于林间。——巢居大概从有巢氏就开始了,巢居不好吗?为什么人要从树上下来,让土和石头围着,让金属材料和有机玻璃,甚至是纳米材料,封闭自己。巢居已变成了旅游区的一种摆设,随着社会的日益现代化,和人类彼此的敌视日益加深,我想未来理想的居住仍是巢居,像时兴绿色食品一样,人类同时将时兴绿色住房,它是人类返归自然最本质的体现。——看来我是走在前面了,从写作开始,我就巢住在树上,让树叶围着我跳舞。树叶给了我做梦的权利。我小时候读安徒生童话,就觉得自己像在林间捡拾白菌一样。在林问我有时也可以看见袒裸的女妖,和半人半羊的爱神。林子里有水,现在,我假想它是由叶片上的水滴扩大而成,水潭上空垂着金属的唱针,当它伸入水中,就有音乐的碧波,一圈圈扩散开去。笛声像林叶间漏下的光斑,那么美,惊呆了牧神,忘了吹奏。鸟和虫飞动,翅翼反光,像金色的点在音乐的丝绸中跳动。林间极美,极惊吓。我就在林问的叶子中,静静地看,静静地听,不断打开肌肤,让一切输入血管。
法国诗人马拉美《牧神的午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象征、暗示、梦幻的森林:意大利南方的西西里岛,炎夏空气闷热潮湿,微风不生,林泉几乎干涸了。牧神在午后昏昏欲睡,在睡意朦胧中突然听见飞金溅玉的水声,并看到林泽女仙戏水的美景。“她们轻而淡的肉体在空气中飞舞,空气却睡意丛生。”是梦还是醒,是真实还是虚幻,是玫瑰还是假象?“我捉住了仙后!”但女仙转瞬成了泡影。牧神的芦笛惊飞了林中的女仙,留下了最为凄艳的虚幻。马拉美说过:“凡是神圣的东西而想维持其神圣的话,就得把自己包围在神秘之中。”愈是神秘,愈接近事物的本质。马拉美用音乐和诗相融的手法,表现了一种梦幻与追求的境界,一种无比富有的贫困或贫困的富有的真实。
和马拉美梦幻的森林不同,美国人梭罗却呆在他个人真实的林子里。就像雾散了,林子清晰得如放大镜一般细致:青鸟把天空驮在背上,莺从绿色的树叶间飞过,仿佛它能使树叶燃烧似的,永生的水,甚至表面也是活的,有时他听到狐狸爬过积雪,在月夜寻觅鹧鸪或其它飞禽,通常总是赤松鼠在黎明时把他叫醒。成群的山雀拣起松鼠嘴边掉下来的野果的碎屑,飞到附近的树枝上用喙啄。没有一棵树像山毛榉一样有美丽的树叶和漂亮的树根。——从1845年到1847年,梭罗形单影只,拿一柄斧子,跑到这荒无人烟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独居。他写了一本《瓦尔登湖》的书,一个人一辈子拥有一本《瓦尔登湖》就够了。斫木,筑屋,在灵魂里保持这样一问僻静幽暗的居室,最清静无为的房问,最简单的伙食。床铺,像刚刚孵出壳的小鸟的羽毛温热、洁净,他整个生活像康科德河上的一片月光。幽居的生活赋予了梭罗的生命并放牧了他的精神——
“我以前只有耳朵,如今有了听觉;
我以前只有眼睛,如今有了视觉;
我以前只活了若干年,如今时刻都在活着;
我以前只知道学知识,如今却能辨别真理。”
蒂罗尔山难以接近的山崖,有一种长生花,植物学家叫它薄雪草,但当地的人叫它火绒草,意思是非常纯洁。我觉得梭罗一生都在采撷这种植物,它也理应属于他。——在中国古老的年代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