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_2-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垛后面,不许出声。唱一出空城计,以迷惑突厥。空城计毕竟是空城计,为防不测,李渊命李世民率精锐骑兵,乘黑夜悄悄出城,占据险要的地方,一旦太原城有何不测,即从背后突袭突厥。
  为进一步迷惑突厥人,李渊又命部将王康达率所部千余人,黑夜出城,白天入城,大张旗鼓装作援军的样子。
  李渊的疑兵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城外,虽然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基本上没有大的战斗。突厥此次来太原,本来是示其威武,并不准备强攻太原,今见李渊有所准备,怕夜长梦多,于是乘夜退兵。
  月光下,但见城外尘土飞扬,人喧马嘶。城墙上的将士们见突厥兵从夜里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全部退完。亲眼见到突厥兵强马壮,人多势众。将士们既高兴,又后怕。后怕的是突厥兵终于没来攻城,高兴的是唐公李渊智谋过人。乱世之中,追随这样的人,岂不是我辈的大幸!
  上午,李渊正在留守府和文武官员议事,城外埋伏的侦骑飞马来报,言突厥兵已全部退出太原。李渊微微一笑,手捋胡须说:“我知之矣。”
  文武官员一齐上来祝贺,齐赞唐公之德。去年马邑大败突厥,现在又智退突厥,使太原避免了劫难,成为乱世之中,最和平的地方。李渊的形象在文武官员和百姓中越来越高大,联想到“杨氏灭,李氏兴”的童谣、图谶,人们更是对李渊心怀敬畏。在讨论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时,李世民认为,若兵行天下,必须确保后方根据地太原的安全,而太原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突厥控弦百万,十分强大,若一味与其对抗,以后仍然会麻烦不断,只有实行表面妥协和畏服的办法,才能确保太原的安全,确保起兵的顺利实施。
  大家一致表示赞同。李渊虽觉畏服突厥,会召来天下骂名,但眼下却不得不如此。于是修书一封,再遣刘文静出使突厥。
  信中李渊表达了自己欲取天下,向突厥屈节求和之意。并投其所好,言取天下后,除土地之外,货财宝物,任其所取。始毕可汗接信后非常高兴,对臣下说:
  “我知唐公是非常之人,果做异常之事。今上书恭维于我,我当从之。以求宝物。”为了表示向突厥的臣服,裴寂等人主张起兵用白旗,以和突厥的旗色保持一致。李渊认为太露骨,不同意,最后采用李世民的意见,一半是红,一半是白,“杂用绛白”,以表示既不纯属于隋朝、也不纯属于突厥。
  北连突厥,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时李建成、李元吉和柴绍也赶到了太原。李渊觉得正式起兵的机会到了,立即召开太原郡各级官员大会,会上,李渊言隋炀帝无道,致天下大乱,决定依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隋炀帝而立代王。并传檄各县,克日起兵。
  文武官员都知道李渊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尊隋是假,欲取天下是真。虽说如此,绝大多数人还都愿跟着李渊。听完李渊的号令,与会的官员爆出一阵欢呼声。
  李渊为人行事再好,也有人不买他那一套。起义檄文传到了西河郡(今山西汾阳),郡丞高德儒甘愿为隋炀帝尽忠,不听从李渊之命,且坚壁清野,与太原断绝交通。想在乱世之中,夺取天下,就不能怕打仗。李渊决定首先拿西河郡开刀。李世民自告奋勇,愿去打这起兵的第一仗。但李世民毕竟年仅二十岁,又是单独领兵攻城,李渊怕有什么闪失,派大儿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一起去,并任命诚实稳重的新任太原令温大有为行军参谋。行军之前,李渊拉着温大有的手说:
  “我军兵马尚少,又多是新兵,无实战经验。此次又要攻城略地,非比平日打仗。我儿年少,派卿参谋军事,希望你用心而为之。这一仗关系重大,若赢了,帝业可成也。”



多亏了我的“美人伎俩”(9)



  李渊又勉励二子一番。李建成、李世民跪地明誓,表示“家国之子、忠孝在焉”,坚决完成任务,若有闪失,愿受军法裁处。李建成这些年在河东,也没有白混日子,平日也研习了不少兵法。今见军队多为新招募的兵士,训练还不到位,行军举止都没有章法,于是边行军,边教以军法。你别说,还真管事,部队行军的步伐整齐多了。行军时,李世民总是一马当先,走在队伍的前列,遇到危险,就挺身而上。每顿饭也与士兵一起吃,颇得人心。温大有又与李建成、李世民商议,约定部队对百姓要秋毫无犯。行军中,见果蔬,非买不食。遇到乡绅里老送牛酒,则婉言谢绝。这支部队虽然年轻,但却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得人心者得天下,年轻的李世民已深深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兵马顺利开到西河城下。李建成、李世民卸去铠甲,放下刀枪,空身至城下喊话,言明来意,做守城部队的思想工作,瓦解其战斗力。
  此时,隋炀帝无道,偏居江都,天下几乎到了无主的地步,守城的官兵也禁不住自己考量,想寻条明路。西河郡司法书佐朱知瑾心眼早活动了,暗地里组织一些亲信朋友,准备反正。
  高德儒高郡守执迷不悟,执意要当烈士,对着城下的李建成、李世民破口大骂,并令人放箭。兵无战心,箭矢也没有劲,纷纷射落在李建成、李世民的马头前。两人拍马回归本阵,李世民穿上铠甲,提着砍刀,对李建成和温大有说:“少跟他啰嗦,立即攻城!”
  一声令下,兵士们嗷嗷叫地扑了上去。飞梯刚搭上城墙,李世民第一个往上爬,兵士们见状,备受鼓舞,人人奋勇争先,守城之兵见状,没等攻城的人爬上来,便弃械逃跑。高德儒见大势已去,急忙和几个亲兵护卫一块,换上百姓衣服,窜向城中。李世民等攻城战士未受任何抵抗,便涌入城中,城门大开,李建成、李世民,温大有率一队兵士,直奔郡丞府,开府办公。坐在郡丞府的大堂上,李建成自然高兴,摸摸这,看看那,又万分遗憾地说:
  “没抓住高德儒,真是遗憾。”
  话音刚落,只见郡司法书佐朱知瑾领几个人拖进一个人来,众人定睛一看,抓来的人正是高德儒。温大有比较熟悉这高郡丞,指着李建成、李元吉说:
  “当年他路遇野鸟,硬说见到的是鸾鸟,佞惑隋主,以为祥瑞,才混得现在的一官半职。”
  李建成拍手兴奋地说:“把这老家伙押往晋阳,让父亲大人看着也高兴高兴。”
  一旁的李世民,却鼻子里哼一声,说:“这样的茅坑石头俯拾皆是,有何看头?来人呐——”
  堂下站立的卫士应声上前,李世民也不和李建成商量,径自命令道:
  “把这高德儒推出斩首示众!其他人等,一概免罪。”
  李建成见李世民如此,心下不悦,却也没说什么。第二天,平定西河的军队即高奏凯歌,回到晋阳,来回才不过九天。李渊亲自到城外迎接,高兴地对左右说:“如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这年六月,李密率瓦岗军围攻洛阳,大败隋军于平乐园。隋炀帝急命江都通守王世充、河南大使虎牙郎将王辩、河北大使太常少卿韦霁,率部增援洛阳。一时间,长江以北的隋军主力皆集中在洛阳战场上。长安城守备薄弱。李渊决定发兵进攻关中,夺取长安。为争取人心,多募兵马,李渊命令开仓放粮,救济贫民。此举大受百姓欢迎,来参军的人一天天增多。太原的总兵力已达五万余人。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十四,正式建立大将军府。裴寂等属下上尊号称李渊为大将军。李渊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管辖左三统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辖领右三统军,李建成、李世民各设官属,柴绍为右领军长史。
  李渊首封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温大雅与其弟温大有共掌机密。武士彟还干老本行,为铠曹,全面主管军供工作。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原晋阳长姜谟为司功参军。原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琛及原鹰扬郎将王长谐、姜宝谊、阳屯等为左、右统军。
  总之,原太原留守府的各级官吏大部分留用,随才授职。
  七月四日李渊任命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领太原太守,全权处理后方太原的一切事宜。五日,李渊率三万甲士誓师出征。
  此次是起事之后的首次远征,场面搞得十分隆重。正阳门外宽阔的大校场上,三万甲士按分布排列,其中步兵营居前,骑兵营在后。兵士们皆铠甲鲜亮,枪刀闪光,甚是齐整、威武。校场周围,白绛杂色的旌旗猎猎作响。再远些,隔离栏之外,围满了百姓,大人小孩都伸着脖子看。
  校场北边,面南背北,临时搭建了,一个高台子。台子上,李渊身着大将军服,坐于虎皮帅椅上。左右一字排开四十八名偏将,一个个挺胸昂首,威风凛凛。再往前,置两排座椅,坐着十几个裴寂等大将军府的主要官员。
  滴水表前,值日官眼瞪得老大,见预定的吉时已到,忙举起手中的小黄旗,骤然一挥。誓师大会总指挥裴寂见状,挺身上前,手举铁皮喇叭,高声宣布此次进军关中的重大意义,而后请敦煌公李世民代表三军将士,宣读誓词。



多亏了我的“美人伎俩”(10)



  李世民一身戎装,阔步上前。他威严地扫视台下黑压压的甲士们一遍,才拿出誓辞,高声宣读:
  夫天地定位,否泰迭其盛衰。日月著明,亏昃贬其贞满,惟神莫测,尚乃盈虚。……时属艰危。则其股肱宰衡,藩屏亲戚,戮力同心,推心翼戴,颠或可扶,糺合而奔。官守恶而不可赦,废放而安宗社。……今上之行己也,独智自贤,安忍忌刻。……巡幸无度,穷兵极武。喜怒不恒,亲离众叛。……征税尽于重敛,民力殚于劳止。……今便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雒,集宁寓县。放后主于江都,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