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_2-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王有些不舒服,要回王府,改天再来看望皇上。”
  李泰说完,转身想溜,奉敕人一挥手,上来几个飊悍的御林兵,挟持李泰就走,一直过了太极宫,进入北苑,来到一所别院里,奉敕人说道:
  “王爷暂且先在这别院住着。”
  “这么小的地方怎么能住下人?”李泰急眼道。小小的别院,一亩见方,五六间房子,李泰怎么也想不到是他一个大贤王所能住的地方。
  “李泰接旨!”奉敕人公事公办,也不愿跟他多啰嗦。李泰一时也弄不清到底因为何事,忙跪倒在地,先听听圣旨怎么说。奉敕人沉声宣道:
  “朕闻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钟爱罔极,莫重乎君亲。故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罚,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朝市,小则终贻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魏王泰,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颖,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不思圣哲之诫,自构骄僭之咎,惑谗谀之言,信离间之说。以李承乾虽居长嫡,久缠疴恙,潜有代宗之望,靡思孝义之则。李承乾惧其凌夺,泰亦日增猜阻,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付,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作则四海,亦乃遗范百代。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降封东莱郡王。”
  听完圣旨,李泰怒不可遏,从地上爬起来,摇晃着手,冲太极宫方向悲愤地叫道:
  “想立晋王你立就行了,干吗要别置我青雀啊?我青雀诚心诚意,哪点又对不起您啦……”


***************
*PAPT10
***************

  李世民拖着病躯,顶风冒雪,御驾亲征,他一定要交给治儿一个四海安宁的大唐江山……太子李治则两眼含泪,用嘴吮出了父皇疮疱中的脓血,哽咽了:大唐不能没有父皇……武媚娘低头浅笑,一双秀目斜瞟着李治,娇嗔道:媚儿心中只有太子,太子千万别忘了媚娘……


太子千万别忘了媚娘(1)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丙戌日,太宗亲临承天门,颁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大赦天下,赐酺三日。自此,太宗终于确立了接班人,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太宗立志要把新太子培养好,己丑日,他亲自指定一批元老重臣,组成了一个阵营强大的东宫辅佐班子,诏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李祐为太子詹事,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勗、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舍。
  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太宗又命礼部,为太子定了见三师的礼仪:三师来,太子迎三师于殿外,太子先拜,三师答拜。太子进门时,让三师先行。三师坐,太子乃坐。太子与三师书,前后皆称“治惶恐”。
  定好编制及礼仪后,太宗驾至东宫,排开盛宴,招待东宫的僚属们。东宫里红毡铺地,两廊奏乐,美酒佳肴,其乐融融。新太子李治亲手为太宗调酒,为三师把酒,动静举止,甚有礼貌,太宗心里甚是高兴,对侍臣们说:
  “我若立李泰,那便是太子之位可以经营而得。从今以后太子失道,藩王窥伺的,二人皆不用,这个规矩要传给子孙,永为后法。”侍臣们听了,纷纷点头赞成。
  席间又谈到功臣子弟的朋党之争,太宗因问大家:
  “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
  房玄龄接口道:“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
  太宗见房玄龄一意说“幼主”不好,心里烦气。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参与李泰党羽活动,太宗心里早就不满,当即反驳房玄龄道:“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昔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反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房玄龄谓后世君主不肖,也是随着太宗的话茬而答的,没想到太宗话题一转,把责任归咎于臣下。房玄龄马上意识到太宗所为何因,忙离座叩首道:“陛下教训极是。”
  太宗又道:
  “朕发此言,欲公等诫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国家之幸也。从今之后,诸公不但要辅佐好太子,使之成为治世之良主,而且要教育好自家的子弟,使其成为治世之良臣。”
  侍臣们听了,急忙拱手应承。太宗环视左右,把目光停在李祐身上,其他人如长孙无忌等不用再嘱咐也会尽心辅佐太子,独有这个李祐,太宗常常摸不着他的心思,于是从容对李祐说:
  “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过去不负李密,想现在也不会负朕!”
  李祐听出太宗话里有因,忙伏地叩头,啮指出血,流涕辞谢道:
  “臣尝得暴疾,陛下自剪龙须,和之为药,以救臣命。臣累受陛下之洪恩,敢不肝脑涂地,以报万一!”
  太宗见李祐说着说着哭了,忙令人把他扶回座位上,赐以御酒,李祐连饮数杯,不觉沉醉,伏在坐榻上不能起来。太宗心里暗暗点了点头,脱下身上的龙袍,对李治说:“给李爱卿盖上,别着凉了。”
  李治忙过去接过御服,轻轻盖在李祐身上,太宗此举,引来侍臣们一片唏嘘之声,侍臣们交头接耳地称赞了一番。
  太宗对新选的宝贝太子,可不敢再松懈了。让他常侍宫闱,以便随时教诲。在教育方法上,太宗一改过去只传授经义的抽象教学法,采取“遇物必有教谕”的生动教学法。吃饭的时候,太宗常常停下来,手拿着筷子,指着满桌子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考问太子。
  “怎样才能经常吃到这么好的御膳?”
  太子李治嘴里边嚼着好吃的东西,边老老实实地答道:“不知道。”
  太宗随即教育道:
  “你要知稼穑之艰难,抚民以静,爱民如子,使农不劝而耕者众,但得人民富足,国库充盈,则长有斯饭矣!”
  李治听了,自然频频点头称是。饭后,太宗又怕太子积食,又带他到太液池逛逛。肚子撑得饱饱的李治,费力地爬上马背,刚打马要走,太宗又止住地问:“如何才能常有马骑?”李治摇了摇头:“不知道。”
  “你要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李治听得似懂非懂,心说马累了,再换一匹马不就得了。太宗见他不晓事的样子,继续阐述道:
  “骑马有如驭民,只有少用民力,给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样才能保持你长久的统治。”
  这下李治听懂了,急忙点头表示明白。来到太液池,父子俩弃马上船,龙船荡荡,碧水悠悠,太宗又不失时机地教导李治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犹舟也,民犹水也”。
  船到对岸,父子俩来到一棵银杏树下歇息,太宗问李治:“你知道为什么四夷都称我为‘天可汗’,百姓群臣都称我为‘明主’吗?”
  “那是因为他们都怕父皇。”李治说完又觉不妥,忙又改口道,“那是因为父皇本事大!”
  太宗呵呵一笑,站起身来,用手拍拍那棵笔直的银杏树说:“木从绳则直,人从谏则圣。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只有虚心纳谏,才能谨慎施政,方至功业兴隆。”
  太子李治常侍宫闱,经常与父王同起同坐,固然学了不少东西,但无疑问又疏远了东宫僚属,黄门侍郎刘洎及时上书道:



太子千万别忘了媚娘(2)



  “太子年幼,应宜勤学问,亲师友,今入侍宫闱,动逾旬朔,师保以下,接对甚希。伏惟少抑下流之爱,弘远大之规,则海内幸甚!”太宗这才发现自己揽得太多了,忙命刘洎、褚遂良、马周等人每日更番诣诸东宫与太子谈论游处。
  李治字为善,人如其名,跟着刘洎等人也学了不少孝义的道理,不几天就上表为幽禁中的李承乾、李泰求情,称两个哥哥——“衣服不过随身,饮食不能适口,幽忧可悯,乞敕有司,优加供给。”
  太宗览表既觉欣慰,又觉凄恻,拿着表对长孙无忌等几个亲近大臣说:
  “人道雉奴仁厚,果如其然。李承乾、李泰有一半像雉奴,又何致有今日。现在看来,立雉奴为太子还是对的,可保李承乾与泰两无恙矣,若立泰,则李承乾与雉奴两不全。”
  太宗把储君之事安排好,心下渐觉安逸,想长孙皇后去世已久,后宫妃嫔们也已老不堪用,乃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美。选美又忙了几个月,搜罗到上千名美女,这些女子大多默默无名,黯然一生,只有徐惠、武媚娘在青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
  徐惠,湖州人,生下来五个月就能说话,四岁开始学《论语》、《诗经》,八岁就能写文章。其父徐孝德,曾经让女儿仿《离骚》写一首诗,小惠立笔而成,其文曰:
  小山篇
  仰幽岩而流盼,
  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
  荃何为兮独往?
  徐孝德看了大惊,知道女儿的才学盖也盖不住,于是将其诗作结集刊印。由此徐惠才名大振,传,传,传到太宗那里,一道诏书,召为才人,并擢其父为水部员外郎。
  徐惠才学出众,为人也非常贤淑。雅好读书,手未尝释卷。太宗非常喜欢她。有一次南方送来飞马新鲜荔枝,太宗不舍得吃,召徐惠来尝,打发人叫了二三遍,徐惠还迟迟不到,直到太宗发怒,才姗姗来迟。徐惠见太宗满面怒容,于是抿嘴一笑,抓住太宗的龙袖吟道:
  进陛下
  朝来临镜台,
  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
  一召讵能来?
  徐惠才思敏捷,大抵如此,太宗见徐惠如此可爱,转怒为笑,揽徐惠于腿上,亲手喂她荔枝。此后不久,徐惠即由才人升为充容。
  相比徐惠,武媚娘就显得刚性多了。媚娘乃并州文水人,父亲是前兵部尚书武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