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字经 讲记-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是利字当头,无利不早起。这是交易之道,与交友之道有天壤之别。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你交的朋友讲直话、能原谅人、知识渊博,就是益友;反之,你的朋友性格怪异、个性软弱、专门说你爱听的话,就是损友。
君臣之间是一体也为一太极,原则是“君敬臣忠”。做领导的要尊重你的部下,做属下的要忠于自己的本位,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敬在内心,忠在行为,二者都不在嘴上,花言巧语没有用。你假装为老板干活儿,老板就假装给你发薪水,反过来也一样。孟子在《离娄篇》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天理本就是一报还一报的。
五伦十义,就是做人的十条大道,也是支撑一个人命运的十根柱子。明道才能行道,行道才能立命,命轮竖立起来了才能运转。不明道、不行道,一辈子演了十个角色全部都演砸了,十根命柱都倒了,你的命运会是什么结局,就不言而喻了。至于如何行道、如何改造命运,我们讲过一个专题,有录音带流通,这里就不再罗嗦了。 

以上是《三字经》的前三部分,由“性”与“习”的关系开篇,首先谈教育之道的三个原则;第一是贵以专,第二是家教与师教结合,第三是“首孝悌,次见闻”的顺序不能乱。最后讲授了初学者必备的中国文化基础知识,顺序是按十进制数字编排的,极有章法。
一就是十进位的几个数字(一而十,十而百…),二没列出具体的事项,但包含在每一类概念之中,就是有阴有阳,绝对的东西不存在;三包括三才、三光、三纲;四包括四时、四方;五包括五行、五常;六包括六谷、六畜;七是七情,八是八音,九是九族,十是十义。线索清楚了,记忆和背诵就容易了。 




  12月20日











                                 第二讲 

这一讲主要讨论《三字经》的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以及读书求学应该遵守的次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与下面第五部分的中国通史纲要一起构成《三字经》全篇的中心。
教育要教些什么?初学者应该选择哪些典籍作为必读的东西?古代的文化典籍汗牛充栋,仅以乾隆时代纪晓岚领衔编纂的《四库全书》,就汇集了从上古到清代前期几乎所有的重要典籍,历时二十年,共收书 3461种,79000多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总字数约有七亿汉字。人一生什么事不做也读不完。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难怪庄子慨叹:“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知识的追求是无穷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少走弯路,一下就摸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呢?《三字经》早就为我们铺平了道路,这就是我在这里要与大家一起讨论的内容。
下面看原文: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训蒙是对小孩子的开蒙教育,必须要讲究、一定要重视,应该用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来给小孩子开蒙。底子打不好、基本功不扎实,今后的造诣就会受限制。但是怎样讲究?讲究什么?这就需要为师者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进度等诸多方面下一番功夫了。
千人千面,世间没有同样的两个人,这就是俗话说的“龙生九子,九子不一”。每个孩子都有个人的特点,从性格、能力、接受程度诸多方面都有不同,所以要因材施教,注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和讲究。
现代教育走上了教育产业化的道路,搞工业化生产线那一套。看看今天的“教育产品”就一目了然了,小学生从服装、课本、作业到考试,一切都是统一的,将来小孩子毕业了,就是“罐头产品”、就是“可口可乐”,从包装到内容全都一样,一点特点也没有。所以用工业化方式进行教育是否可取,要仔细斟酌,否则生产出来的学生连“标签”都一样,都是教育产业的成品。有特点的独立性的人没有了,创造性的人才当然也就没有了。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各异的教学方式,私塾学堂里面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使用的教材都不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孔子讲授“仁”,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内容都不一样,所以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66次之多。一个仁字果真有如此多的岐义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每个学生天性、秉赋的特点帮助他理解“仁”字的含义,否则他听不懂。对孝字的解释也是如此,《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孝,孔子的回答每个人都不同,例如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给父母脸色看,是子女经常干的事,如果能够做到不给父母吊脸色,就是孝。 “色难”有两重意思,一是脸色难看,二是不使脸色很难。这是针对子夏说的,可能子夏经常犯“色难”的毛病。其他学生,不“色难”,孔子就要换个说法了。因此,人文学科的许多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佛家常说“法无定法”,要因人设教,这是在教学方式上的讲究。
在教学内容上的讲究,就是“详训诂,明句读”。训诂与句读是读古书的基本功,训者解也,诂者古也,所谓训诂就是用通行的白话解释古文的词义和字义,后世发展成一门专科学问,叫训诂学。中国的文化典籍经过“焚书”的浩劫和秦末的战乱,至两汉时已经是残破不全了,特别是“五经”,后人已经很难读懂了。于是汉儒们才出来训诂,对五经进行注释和考据,通经的人称为 “五经博士”,所以训诂学起源于汉朝,被称为汉学。现代西方国家将中国文化统称为“汉学”是不确切的。
清代是训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分出训诂学、章句学、考据学、注释学等专门学科,后世统归为语言学。今天高等学府里面开设的文献管理、档案管理、图书馆学等专业都开设此类课程。但是研究归研究,到底有多大的实用际价值则是另外一回事。有人就为一个字、一句话考据一辈子,可以写上百万字的文章,甚至拿个博士学位。
句读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 古文都是一文到底,不用标点符号,注意不是没有,而是不用,没有和不用是两回事。为什么不用?因为文章一经圈点,文气就断了,正如人的三焦之气本是畅通的,如被截断气机就滞塞不通一样。文章是有生命的,有眼有气,文气一断文意就僵了,文章就死了。一部《论语》一辈子都读不厌,每年读有每年的理解,每次读有每次的体会,句读一变,整个文意就大变,真是奇妙得很,所以不能断死。宋儒将《论语》活生生的二十篇文章断死,变成现在的253条僵化的语录,除了断章取义方便以外,孔子的思想被严重扭曲。因此对古文训诂可以,不能翻成白话文;明句读可以,不能做句读。
但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将文义、字义讲明白,将文章的初始句断讲解清楚,以便帮助初学者理解。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句号)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做“读”;用点(逗号)来标记。古人常有“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句读点错了,常常会闹笑话、出歧义。例如当年批孔运动中,常用《论语》里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话来说事,说孔子为专制帝王帮忙,推行愚民政策。还将老子拉过来陪绑,因为《老子》中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知,强其骨”的话。老子与孔子说的是不是同一个话题暂且不论,即便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话也没有任何“愚民”的迹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他把教育从贵族的殿堂推向民间,才有后世的社会教育,这是孔子的伟大贡献。孔子是有教无类,要将所有人都教明白,如果要“愚民”,他又教导谁去呢?这从道理上就讲不通。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呢?断句断错了。孔子的意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懂道理,就随他们去,为政者不要没事找事;老百姓不懂道理,就要教育他们,这是为政者的责任。同理,孩子听话,父母就不要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的挑剔;孩子不听话,父母就要好好地对他进行教育。断句断错了,就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是孔子说错了吗?不是!是你自己断错句了。
至于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知,强其骨”一句,心本是人的意念活动,减少意念活动,你的丹田之气就能充足;知是人的欲望,减损你的欲望,你的身体就能强壮起来。老子说的是养生之道,跟愚民政策,风马牛不相及。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奠定扎实的基础。按中国的古礼,也就是周公之礼,小孩子六岁就读小学,先从生活规范开始学起。八岁开始学字,也就是学六书;十八岁束发,行冠礼以后入大学。因此《大戴礼记?保傅篇》中说:“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小艺;“诗书易,礼春秋”六经,是大艺。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最后才是六经的大学之道,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
生活规范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子游在《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不要小看这六个字,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是中国文化教育一贯的传统。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活教育,大多是与职业、赚钱相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