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字经 讲记-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易》。三王时代的夏朝用《连山易》、商朝用《归藏易》、周朝用《周易》。周文王著卦辞,周公旦著爻辞,又经过孔子整理后,系易辞,加入十翼,也就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十篇论文。一部《周易》浓缩了四代圣人的智慧,故此《易经》名列为五经之首。
这三种易经有什么不同呢?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震为雷。《连山易》以艮卦起首,《归藏易》以坤卦起首,《周易》以乾卦起首,三易所画八卦的位置不同。方位一变,六十四卦的卦体跟着变异,内部的384爻也随之而变。
我们今天见到的《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做牢七年,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连山易》和《归藏易》虽然失传了,但是据南怀老研究,还是可以从象数里面看到一些端倪。道家的术数之学,如丹道、医药、堪舆等学问,都有《连山》与《归藏》两种易学的东西,此外在《易纬》和《关朗易传》中也还有一点依稀的影子。
那什么叫做易呢?易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是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研究天文、自然的科学著作,其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就是三易,这是“三易详”的第二层意思。
“三易”的第一易,是简易,简单得象太阳和月亮一样,天天能看见、抬头就看见。其实宇宙的法则根本就是至简、至易的,真理总是最简单、最平淡的,复杂是后天人为的。最简单、最平凡的就是最美好、最伟大的;简易的生活是最正常的生活,简易的饮食是最健康的饮食,复杂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第二易,是变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永远在运动、永远在变异,所以学易先要明变。上智之人不但知变,且能适应变;中智之人跟着变、随着变走;下智之人变过去了还不知道,还在那里怨天尤人呢。
第三易,是不易,万事万物虽然随时随处都在变,但有一个不变的理体,理是永恒的、体是不变的。例如,太阳和月亮永远在运动,但永远不会撞到一起,因为有引力之理在,有太阳系的法则存在。哲学家把这个不变的理叫做本体,宗教家叫上帝、佛、主宰…,总之说的都是一回事。在内是不变的理,中间是简易的数,外面就是千变万化的象,这就是易的全体。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书经又称《尚书》,尚有上的意思,书是文献汇编,《尚书》也就是上古时代的文献汇编,是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历史文献汇编,其文辞古奥,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相传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对六经文化进行过系统地整理。孔子将书经中残缺不全、无文献可考的东西删掉。有些属于私人谱牒性质的诰命,选取重要的留下来,合为百篇,其内容上自尧舜,下至春秋时代的秦穆公为止,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为什么孔子叙述历史要从尧开始呢?因为尧以前的文献资料不充分,不敢轻易下结论,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尧以前的远古史,我们只能从甲骨文及考古文物中去发掘了。
六种文体中的“典”是帝王受命之书,凡可以做为常法永存的圣君明王录也称为“典”。历史上有“三坟五典”,今天仅存“尧典”与“舜典”两篇了。“谟者谋也”,是臣子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是臣属对君主的谏言,如“伊训”;诰是晓谕帝王的言辞,如“汤诰”;誓指君主出征前的讨敌檄文,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王发布的命令。
《书经》里面收录了六大类、五十八篇文章,类似现代的官方文体文件,学生要熟悉这六种文体,以备将来出仕时起草公文之需。
孔子删定的百篇《尚书》被秦火焚毁。汉文帝登基后,昭告天下征集《尚书》书稿,有一九十岁的伏生,口授《尚书》一部。至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为扩建宫室,要拆除孔子故宅。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夹层里藏的竹简,内有《尚书》五十八篇,史称《古文尚书》。孔子十一代孙,经学家孔安国奉汉武帝昭,将古文改写为隶书并为之作传,史称《今文尚书》五十八篇,较今天的《尚书》多出十六篇。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亲弟弟。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后病逝,十三岁的成王即位。小孩子怎么治理国家呢?只好由叔叔周公协助理政。周公不但理政治国,还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建典章、定国体,开创了周朝八百载天下的基业。
《周礼》一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章,叙述了周代的政治制度。相传周公作《周礼》设计了六部官制的政府机构,每一官制下面再设不同的官职,每一官职都规定了具体的职务条例。这样就奠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系,而六部制的行政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这里才赞扬周公,说他“著六官,存治体”。
“六官”就是天官冢宰,明清叫吏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人事部;地官司徒,明清称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公安部户籍管理部分;春官宗伯,为礼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部;夏官司马,为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秋官司寇,为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和公安部;东官司空,为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农业部、贸易部等的综合。
六官又称六卿,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直到今天我们的政府序列、组织管理体制的架构也还是如此,没有大的变动,“著六官,存治体”所言不虚。
五经之中不含《周礼》又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解释说“诸侯恶其害已也,而皆去其籍”。战国时期的诸侯,谁也不敢照《周礼》这面镜子,害怕见到自己的丑恶面孔,所以去掉了《周礼》。而其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又被后世别有用心的人,糟改为“刑法不涉及贵族阶级,礼法不用于庶人平民”。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礼仪不排斥庶人,刑法不优待大夫”。追溯先秦史料,刑法中有不少是针对贵族的制裁,礼仪中也有不少是对庶民的规范。“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千古之理,可见真经硬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儒家关于礼学的典籍有“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都曾以《周礼》为理论依据。《仪礼》据传是孔子根据周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纪录了秦汉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论,特别是孔子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四书中的《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因为是孔子的七十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大戴删定《礼记》八十五篇,小戴删定礼记四十六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后人又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八十五篇。今天的《大戴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四十九篇《小戴礼》,《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大学》是第四十二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11首诗歌。《诗经》按作品的体例和形态不同,分为“风雅颂”三诗和“赋比兴”三体。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所以称为“国风”,如有卫风、郑风、齐风等。雅是正乐之歌,包括诸侯觐见天子的大雅,以及诸侯宴请宾客的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用的乐章,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国风、大雅、小雅和颂,称为四诗,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
周时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周天子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吏治情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从各地的民歌、民谣中了解。时至今日,我们欲知台上人物的政绩,听听老百姓为他编的顺口溜就明白了。故此周朝立有采风制度,各国诸侯都要派专人采集本国民歌、民谣,定期上报周天子。
在“赋比兴”三体之中,赋是直接叙述;比是比喻,由此联想到彼,如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兴是即兴有感,抒发心中的感慨、郁闷和悲哀,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非常注重诗的教育,因为诗可以使人端正思想。人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追求,有思想就会有问题,如果不教育,思想就会走上邪路。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第一篇“关鸠”,还不是引导人们理解什么是正当的男女之爱吗?其次人生在世就会有痛苦和烦恼,西方人用宗教来派遣,我们中国人用“诗”、“乐”来排解心中的情感,使自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认为,学识修养的基本功是要先读诗。读诗并不是要人成为诗人,诗的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