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字经 讲记-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明朝由兴而衰、由盛而亡,也是重蹈元朝的覆辙,蔡东藩总结为“骨肉相残、权阉迭起、奸贼横行、宫闱恃宠,以及流寇殃民”五条,尤以“权阉肆,寇如林”为最甚。
宦官专权是明朝的特点之一,而且愈演愈烈,例如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其中,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人称“八虎”,已甚为嚣张,魏忠贤更是成立了万人组织的宦官武装,将厂卫(特务组织)的罪恶登峰造极,使明王朝的政治腐败到极点,其结果必然是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在流寇中最成气候的就是李闯(李自成)。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因家贫投为驿卒,驿站解散以后,无处存身,参加了民军。后与刘宗敏、李信、牛金星等人联合起来,又有张献忠的呼应,攻城掠地,势不可挡。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进北京。怀宗朱由检至此还有太监曹化淳守城,不想曹化淳献城投降了。京城一破,朝臣散尽,怀宗皇帝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王成恩。崇祯见大势已去,命后妃等自缢殉国,又剑伤长公主,自己跑到煤山(今景山),咬破手指,留下血书遗诏:
“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于煤山寿皇亭投缳自尽,时年三十五岁,太监王承恩与帝对缢。 
李自成占据京城,在武英殿称帝,国号大顺。接着便严刑拷打前朝降臣,追胁金银宝物,使得已降之人复生反意,才有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勾结清兵,一片石大破李自成。李自成兵败,经陕西退至湖北,死于湖北铜山县九宫山。
其时清兵只占据中国的北方,江南的前明残部,继续拥戴福王朱由嵩在南京继位,改元弘光。督师史可法领兵抗清,无奈人心已散,回天无力。史可法战死在扬州,福王朱由嵩被俘,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彻底灭亡。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清太祖福临就是入关称帝的顺治皇帝,他的祖父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为女真族人,建立了后金。顺治的父亲是皇太极,他在圣京(今沈阳)称帝后,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顺治皇帝福临是皇太极的九儿子,即位时年仅六岁,不得不由多尔衮摄政。正当清廷孤儿寡母当政的危机之中,适逢吴三桂乞师,清廷趁势乘时而起,由吴三桂为先驱,名正言顺地入关称帝。
满族人自认为与大明并无夺社稷之仇,满人入关是因为李闯灭明,汉人无法收拾残局才请清兵入关的。所以满清入主中原,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又修复被李闯烧毁的明陵,为崇祯皇帝发丧。这就是此处说的“膺景命”,也就是顺应天命的意思。
福临在北京登基称帝之时,除了京北以外,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尚未被清廷统一。除李自成、张献忠的残余势力外,南方还有南明的临时政权存在,各地反清复明的征战皆未平息。所以顺治在位的十八年时间里,全国都还兵荒马乱,干戈未息,清室皇权还处在安危未定的局面之中。入关前后的八旗子弟,全数不过四万人,加上科尔沁蒙古的蒙旗在内,总兵力不足十万。“靖四方,克大定”的功绩,是以汉人汉军作为代理战争的先驱,利用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王才平定了南方,统一了中国。
所以当郑成功在台湾率水师十七万北上,克镇江、围南京声势浩大,清廷已做好不得已出关退守的准备。郑军因天气变化,天时不利,加上策划指挥不力,再之与郑成功对垒的又是汉军,造成郑军败走,反成败局。
到了康熙一朝,除鳌拜、平三藩、定北疆,中国才真正安定下来。在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时间里,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道光以后,则一代比一代弱。自顺治入关至宣统退位,满清共传了九代十帝,共计两百六十七年的历史。 

廿四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悠久的中国历史全都在此浓缩介绍了,它详细记载了一个朝代是如何从治到乱,如何从兴旺走向衰亡的。历史绝不是一些消逝了的东西,至今仍伴随着人类的影子,后人以历史为证,以道德与良心来审视昨日与今日的人和事。
西方的思想家可能看不起中国的文化传统,但对中国古代的史学,无不肃然起敬,黑格尔就是一例。因为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是世界上其他文明国家无法比拟的,我们有二十四正史,有《通鉴》、《续通鉴》,有十通、有实录、起居注等详尽而丰富的史料。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是一套最系统、最完整的史书,上自伏羲氏,下至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结束,如果再辅以清代的《清史稿》就是二十五史,是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史。不过《清史稿》是待定的史稿,还没有最后定稿为《清史》,所以中国的正史只有二十四史。
历史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映照出过去和现在的美丑妍媸、是非善恶,揭示出因果循环的大道理。只有明白了“善恶到头终有报”这个原则,才能够做到以史为鉴。我们今天对此并不完全相信,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读懂历史。清朝的历史距离我们最近,宣统退位至今不过八十几年。1644年明朝灭亡,明将吴三贵引清兵入关。其时皇太极已死,清世祖顺治皇帝只有六岁,他的母亲就是孝庄皇太后。孤儿寡母带着四十万清兵,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使清朝在十八世纪后期,成为当时亚洲东部最强大的帝国。到了一九一一年,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宣统三岁登基,在皇帝位仅三年清朝就灭亡了。
大清国入主中原,是寡妇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开始的,清朝结束的时候也是寡妇太后带着一个六岁的小皇帝,由此可见,历史怎么开始的还怎么结束,一丝一毫都不差。只是我们的寿命太短,看不到267年这个因果循环的全过程,但是清朝的历史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这段历史来认识这个因果循环的道理。
再往前推到宋朝,宋朝开国的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他本是后周世宗柴荣手下的高级军事将领,手握兵权。959年柴荣死了,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还有一个寡妇符太后。随即在960年正月就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拥兵还朝,逼着小皇帝让位给他,建立了宋朝。到了南宋末期,元将伯彦引兵渡江,势如破竹,小皇帝帝昺只有八岁,被元兵追逐到了广州外海的崖山,最后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而亡,还剩一个老太妃在船上,眼看没有希望,也赴海死了。正应了元朝统帅伯彦拒绝宋使的一句话,“汝国得诸小儿,今亦失诸小儿”。果报昭彰,因果不爽,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重演的,种什么因一定得什么果,因果循环的规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前面已经讲到,读历史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定的,是否靠得住大成问题。现代史更成问题,董希文的一张“开国大典”油画,本来再现的是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瞬间,但是57年画面上将高岗抠下去,67年又将刘少奇抠下去,80年代又全部再复原回来,这哪里还是历史。所以孟子才说:“尽信书(尚书),不如无书”。
仅读史书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就可以通晓古今,好象亲眼看见一样,也就不会以偏概全了。这里虽然只提到了实录,我们要由此联想到其他的相关史料。
实录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事记,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实录,按时间顺序概括地记述了本朝发生的大事件,以及帝王参加活动的情况。最早的实录就是写《千字文》的周兴嗣记述的梁武帝的《梁皇实录》。现在保留最完整的是《明实录》和《清实录》。
此外尚有三通,是古人学习历史的必读书,就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记述史实的体例各不相同,使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历史。以后又有了《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但只续到明朝。清代人又编了《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合称九通,再加上《续清通考》就是十通书,在史学上是极为重要的。
历朝的奏议,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由大臣们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呢?因为要奏议的事情一定有问题,否则就不会再提出建议了。帝王起居注,专门记录了帝王每天的衣食起居,参加的各种活动和会见的客人,以及相关的主题与结论,一条一款,不厌其详。今天清宫皇史宬里收藏有清代十位皇帝完整的起居注,从每日的食谱到戏单,为我们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可靠可考的史料。由此可见,绝对不能只读历史,一定还要参考求其他的资料,才可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概全。
这样一来,历史就变得很繁杂了,哪里还读得过来呢?因此我们读历史一定要有次序,知道以何种史学著作为主,知道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中国的史书主要分为通史和国史,通史是从头讲到尾,国史只讲一个朝代。通史当然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好,它上接《左传》下至五代,记述了宋以前1360多年的历史。但因其分量太大,朱熹又著了《通鉴纲目》,清末流行的《御批通鉴辑览》和《纲鉴易知录》都是很好的简化通史课本,现代人著的史书能否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就很难说了。
从著书顺序上看,《史记》是记传体的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国史,这四部书写得最好,不但文理文采好、记述的事实清楚,内容也最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