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百家到一家 -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势,劝他拥立贤明的君主,辅佐政权,并对齐国的弊政进行了批评。荀子冷言进谏反而受到了谗言的攻击,因此他在齐国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他转而赴楚,正碰上楚灭鲁新得兰陵之地,因而公元前255年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
  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荀子这次得到了较高的礼遇,任他为“上卿”或“上客”。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在春申君的多次力邀下,荀子为其诚意所感动,又回到楚国,复任兰陵令。荀子任职期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施惠于民,政平而民安,受到百姓爱戴。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思想: 
  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当时奴隶社会的制度已经衰亡,而新兴的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天下出现了封建主义的大一统趋势。战国以来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只剩下秦、齐、楚、韩、赵、魏、燕七个大国。当时,随着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地主阶级取得全国统一政权以代替称雄割据的条件已经具备。荀子作为地主阶级的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为新兴地主阶级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二节 儒家——荀子(2)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他活到87岁的高龄,集诸子百家之大成,是列国中最为德高望重的学者。他批判地继承了孔丘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并且吸取了道、墨、名、法家的长处,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体系。他一生不断地讲学议政,希望依靠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实现儒家用王道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荀子的思想主要收录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一书的大部分都是荀子自己所写。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荀子》立论严谨,语言生动。《劝学》是其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荀子强调后天环境对人性的教育改造,否认有先验的道德,也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人的天性不分圣愚,都是一样的,只是经过后天环境的教育训练才发生圣愚之分。由于圣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他认为。一个百姓只要善于学习,一心向善,也可以成为禹那样的圣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相针对的,荀子从人的生理机能与纯感官的物质欲望出发,是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孟子从观念的羞恶、是非出发认为人性是善的,是唯心论。两人有一个共同论点,就是教育的作用。孟子根据人性生来是善的观点,主张循循善诱,发挥其天赋良能作用;荀子根据人性恶的观点,强调学礼义,还要刑罚加以矫正,强调统治作用。
  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批判了天命论和鬼神迷信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的重人轻天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蒸蒸向上时期的进步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当时不仅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自然科学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在政治上也面临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形势。地主阶级各集团间为统一中国而竞争,他们靠的是政治上的优势、人心的向背,而不是什么“天命”。政治上的竞争和决斗,推动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重视人的因素而蔑视神秘的“天命”。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重人轻天思想,为当时地主阶级消除割据,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认为人类是群居的,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并且战胜和役使它们的基本条件。但是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在此基础上他在政治上提出了隆礼重法说。
  相关人文景点:
  荀子墓: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15公里处,西距兰陵镇南王庄200米,墓为黄土堆高,上面遍布刺槐。宋政和年间曾建荀子庙,已废。原墓地较大,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有四分之三被平为耕地,墓顶被挖一条沟,后回填,现成M状。1990年县政府筹资进行重修,在封土周围用青石垒砌,墓地四周用红砖砌设围墙,总面积6400平方米。
  墓前原有石碑两座,一座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立“补建荀子墓碑”,碑额为篆文,碑文为楷书,有四角碑帽。其左侧的一座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碑文为楷书,碑额为二龙朝珠图案。
  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后,苍山县另立保护标志碑一通。
  言论:
  【原文】: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荀子·大略》
  【译文】:嘴里能讲出来,又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家的珍宝;嘴不能讲,但有实际行动,这是国家的重器;嘴上讲得好,而行动上做不到,还能为国家所用;嘴上说得漂亮,而行动上则为非作歹,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
  现实意义:善恶观念,是最起码的价值观念。嘴巴上讲讲善恶,或许是容易做到的,问题的关键是行动,善事哪怕再小,也用心努力去做,恶事再小,也绝不参与。荀子最反感的是言善行恶,他把这种人称为妖孽,说明为善去恶、知行合一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三节 道家


  道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因为它推崇老子提出的道,主张一切行为都遵循于道,所以人们称其为道家。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所开创,并在庄子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秦汉之际有“黄老学派”,以黄帝和老子并称来说明道家源于黄帝,但那只是一种假托。就道家思想的奠基来看,道家的开山著作只能是《老子》一书,它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哲学经典著作。
  《老子》一书大约只有五千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后来人们也习惯把它叫做《道德经》。因道家崇尚《老子》一书,西汉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艺文志》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
  由于后来的道教思想核心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为基础的,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也被贯穿于其中,于是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因此,一般也把道教归入道家之列。
  继老子之后,有许多学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杨朱、宋钘、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等,他们大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人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老学派”。
  而庄子则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他以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
  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因愤世嫉俗而远离政治,着重于追求内心自由、清静无为和返璞归真。而汉初黄老道家则开始干预政治,继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因循自然,从无为中寻求有为,从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
  秦亡汉兴,社会一片凋零,法家思想随着秦二世的灭亡已声名狼藉;儒家思想则因其较为复杂繁琐而一时不能为统治者所赏识;相比之下,道家思想正因为它清静无为,简便易行,事半功倍,有利于民众的休养生息,再加上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帝国的创立者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因此,简便易行的道家思想更容易得到他们的青睐,这就是黄老之学在汉初得以昌盛的直接原因。西汉前期,相国曹参就采用了盖公的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得到了君臣百姓的赞美。到了文帝,他也非常崇尚黄老之说,主张“清静无为”而治,因窦太后也偏好黄老学说,不喜欢儒学,以致景帝及太子(即后来的武帝)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被后人称之为“文景之治”的繁荣,与文帝和景帝时期所采取的清静无为的治国无术不无关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便走向衰落。大致到了东汉时期,道家开始分化,一方面向神仙方术和神秘化方向发展,形成与佛教抗衡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一方面与儒家的纲常相结合,形成道家思想的新的形式——魏晋玄学,二者都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 道家——老子(1)


  ——道法自然第一人
  人物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