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五代逆天-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崇道:“李大人,话不能这么说,楚国确实是出了大力,可是,可是,我们河东也是尽了最大的力量啊。这。。。这么个分法,恐怕伤了大汉军士的心啊。”

    李廷儒笑道:“陛下说的也在理,不如这样吧,关中、河东道(今山西省还有内蒙的一部分)就属于贵国,我国只占河北和河南。”

    刘崇一愣,眼睛直盯盯的看着李廷儒:“贵国和蜀国联合出兵。朕听说,蜀国的条件是尽占关中,而现今,贵国却把关中让给了我们,这。。。这不是一女二嫁吗?”刘崇心里话,你小子蒙谁呢,老子也是消息灵通人士。

    李廷儒笑了:“陛下说笑了。我们大楚和蜀国约定的是,蜀军出关中,我军入中原。大楚一兵一卒也不入关中,蜀军也是一兵一卒不入中原。至于关中到底能不能被蜀国取得,那就不管我们大楚的事情了。想来陛下也是知道的,蜀军孱弱,就算是伪周有砀山之败,就算是伪周丢了中原,退到了关中,这残存的军队,恐怕还不是蜀军能够战胜的。蜀军既不能取之,这关中不就是上天给陛下的机会吗?”

    刘崇心中一动,楚国你丫也太黑了吧。不过,这蜀国确实太弱,如果真像李廷儒说的那样,伪周败退到了关中,自己则尽出河东精兵,未必夺不下来关中啊。刘崇打定了主意,确认道:“如果大汉和贵国联合,贵国也承诺不会出兵关中吗?”

    “这个自然。”

    “如果契丹人也南下的话,不知道贵国将如何应对呀?”刘崇又想到了一个新问题。

    李廷儒笑了:“不是在下狂妄,平心而论,汉国恐怕还没有独自南下的势力,所以,要想保证南下的顺利,贵国恐怕还要借助契丹人的军力。既然这样,契丹人的条件,自然又贵国承担了。我国只要河南、河北,别的地方,都不是大楚所关心的了。”

    李廷儒的意思很明白,契丹人由你们河东搞定。刘崇想了想,终究觉得楚国独占河南、河北似乎占了大便宜,两人就在皇宫里撤起皮来,最后,李廷儒终于退让了,将河北的恒州(今石家庄北)、赵州(今河北赵县)、邢州(今河北邢台)让给了河东。

    和李廷儒商量完毕之后,刘崇一面召集将领,开始调集军队,另一方面也派自己丞相火速进入契丹,向契丹皇帝耶律璟(耶律德光死后侄子耶律阮称帝,七年后,被契丹贵族废除,迎立耶律德光长子耶律璟为帝)乞求援助。耶律璟是契丹历史上倒数第二的糊涂虫,人称睡王。他白天睡觉,晚上通宵达旦的喝酒。刘崇的丞相郑珙去了以后,被耶律璟硬拉到了酒桌之上,命令郑珙陪自己喝酒。郑珙身体本就不好,喝的又多又急,竟然光荣的牺牲在了酒桌上(可谓喝死在事业上的第一人)。这下子,不知道耶律璟是过意不去,还是耶律璟对郑珙充满了敬意,总之,他终于答应出兵了。这样郑珙上蹿下跳忙乎几天的事,竟然因为一场酒就办成了(酒桌上谈正事,自古而来啊)。

    二十五天之后,刘崇以自己麾下大将张元徽为前部,伙同契丹契丹武定节度使杨衮,御驾亲征,大军8万人,直扑潞州。强攻潞州三日不下,刘崇生怕楚国得了汴京之后,声望大震。自己什么东西也得不到,他竟然想率领军队,绕过了潞州,直奔汴京而去。他想法很简单,好赖让自己的军队在黄河边上走一圈,等楚军夺了汴京之后,伪周河北、河东两道的州县说不定就会投降自己。到时候,自己让给楚国,那是自己守信用,不让的话,楚国也没什么好说的。

    可惜,他刚刚拔营就听到前线传来了噩耗。楚军竟然大意失荆州,在胜券在握的时候,出了大勺子,让周军在汴京城下将楚军全歼。这一击差点把刘崇给打懵了。他犹豫不定,不知道自己该退回去好呢,还是继续南下好呢。汴京的郭雀儿,不是自己能对付的了得。正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南边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刘崇最怕的人——郭威,居然挂了。

    刘崇的信心登时又恢复了过来。

第88章 亲征河东

    第88章亲征河东

    郭荣指挥大军在汴河击溃楚军,郭威就加受郭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总领了大周朝政,第二天由任命郭荣判内外兵马事,掌控了大周的军权。七天之后,在宋州指挥东、南两路大军作战的郭荣收的郭威病逝的消息,在军前即位。他接连下诏,从徐州和淮南调回了赵匡胤和张永德的军队。

    又过了两天,郭荣加张永德宋州节度使衔,自己则带领灵武骑兵重返汴京。太师冯道、宰相李谷、王溥等人率领百官出迎。郭荣一脸凄容,步行入京,在闵德殿替大行皇帝守灵。当天下午,李谷等人就接到潞州节度使李筠、河北行营总管向训等人的奏表:刘崇与契丹联合入侵。

    于是,冯道、李谷等人再次率领百官商标请求郭荣听政,一天之内连续进呈奏章三次。郭荣迫不得已,在万岁殿接见群臣。

    郭荣等群臣拜见之后,正式确立了君臣关系之后,接连颁布了三条政令。第一,沉痛悼念郭威,缅怀大皇帝郭威革命的一声,追认为“太祖”皇帝。说白了就是给郭威写了篇讣告,由于时间紧迫,郭荣还抽不出时间来开追悼会;第二,对中央政局作出了调整,他任命太师冯道出任山陵使,太常卿田敏任礼仪使、兵部尚书张昭任卤薄使,御史中丞张煦任仪仗使,开封少尹王敏任桥道使。从这个人事调整是可以看得出来,郭荣趁着成立“大行皇帝治丧委员会”的机会,将自己认为不妥当,或者不称职的人,彻底给架空。虽然说,参加治丧委员会是新一任皇帝陛下对自己的信任,可是,安葬老皇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前前后后怎么说也得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国事不等人,这些人忙着挖坟、制定礼仪,他们的官职必然要有人顶上的,等埋完了皇帝,这些人也该退休了。

    自唐亡以来,山陵使这个职位,基本上都是重臣们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担任过山陵使的人,完成了差事之后,不是致仕了,就是到地方上当一个没有什么权力的节度使(文官就算做了节度使,也不容易控制军队)。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治丧委员会正是给郭荣调整政局的一个借口。如果是晋升机会的话,那么很受郭威、郭荣两父子信任的李谷、王溥、魏仁浦怎么没有参加呢?

    除了调整中央之后,这份诏书里面,还将地方官员提高了一级,特别是蔡州节度使王殷,不仅挂上了平章事衔,还封了爵位,以示亲宠。当然,厚待王殷,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王殷部八万余人,都是河北的精兵,这个人在郭威帐下都不太听话,到了郭荣手里,保不定会有什么新想法,大周此刻风雨飘摇,郭荣也不得不虚与委蛇,想尽办法来稳住王殷。

    第三,则是昭告天下,御驾亲征,要亲自解潞州之围。郭威老爷子走的太急,虽然替郭荣收拾了王竣,可外面还有个王殷。再加上老将向训等人,对郭威是言听计从,可是主子换成了郭荣,是不是会出现的别的想法,那可不一定。所以,郭荣没有办法,他必须要亲征,要用赫赫战功,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赢得人心同时也震慑手下的官员。

    郭荣的打算很清晰,如果能战胜刘崇,笼络住向训,那么下一步,就打着“萧规曹随”的旗帜,将郭威锻炼禁军的打算彻底铺开,从全国各个藩镇抽取精兵强将,组成禁军。一旦禁军训练成功,不但提高了周军的战斗力,还能在不生声色中削弱各个藩镇。到那个时候王殷,也就不足惧了。退一万步讲,只要控制了河北、关中、山东,就算蔡州的王殷有意见,郭荣也不用怕他。

    看到郭荣要御驾亲征,向来信奉“垂拱而治”、“持表而降”的冯道跳了出来,道:“陛下。刘崇自平阳战败之后(慕容彦超失败后,刘崇曾经派儿子南下,与周军战于阳平,败),势力减弱,斗志丧事,根本没有重新振作的条件,老臣估计他是声言亲自来攻,用以蒙骗我们。陛下刚刚即位,大行皇帝的安葬就在近期,人心容易动摇,不应轻举妄动,只需要任命一员大将低于敌人,最为适当。”

    郭荣看了看阶下站立的老头,心里对其颇为不齿。冯道这老头圆滑世故,没有骨气也就算了(一生侍奉过八姓十二个主子),最可气的是,这老头不以为耻反而以荣,前段日子,还专门出了本书《长乐老自序》,将自己入仕以来,所担任的官职一一列举了出来,甚至包括契丹人受的伪职,大有炫耀之意。冯道还有一则有意思的笑话:冯道有个门客在讲老子《道德经》,开头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正好有冯道的“道”字,这位门客不敢犯老爷的名讳,便大声诵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郭荣看不上冯道,可这老头威望颇高,名震中外(当年耶律德光入汴京,听说不是冯道持表投降,死活不肯进,一定要冯道拿着降表,才觉得自己像个中原皇帝),自己刚刚即位,也不好发作他。郭荣面上有些不悦:“刘崇向来没把朕当回事,朕岂能让老匹夫轻视,朕必须让刘崇知道朕的厉害,不然以后更别想过安稳日子。”

    虽然郭威当政的时候,冯道已经靠边站了,可是,郭威对冯道还是异常尊敬的,时不时还找冯道商量商量事。或许是冯道被郭威感动了,或许是冯道觉得应该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或许是冯道包藏祸心,想临到老再换个主子,他不住的劝谏起来。

    郭荣急了:“唐太宗手定天下,事当亲行,朕平时仰慕太宗久矣,彼能行之,朕何不可?!”

    冯道笑了:“太宗自是太宗,陛下自是陛下。”

    听冯道意思,显然是看不上自己。郭荣面沉如水,心里极为不爽:“河东鼠子籍强虏之势,为吾大患。今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