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双鬼才-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董卓的问题很快就被李儒解决了:“丈人何不行疑兵之计?”董卓闻言大眼一翻道:“怎么说?”李儒倒是也习惯了自己这个丈人的脾性,便直接解释道:“如今洛阳城中并无几人晓得丈人的虚实,丈人自可早间领兵入城,夜间再领兵出城。如此反复,自然便能造成丈人手中士卒数量巨大的错觉。”董卓自然是高呼妙计,如今这的确是董卓能用的最合适的计策了。于是董卓便立刻依照李儒之计行事。

    而如此一来洛阳城中的百姓自然是人心惶惶,每日都有身披铁甲的士卒自街市穿行而过,而西凉一系的士卒的素质自然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于是洛阳城中的治安自然是越发的糟糕。而借着这种情势横行皇宫,一时间竟无人敢触其锋芒。而自徐济离开洛阳之后西园的下军校尉之职便由鲍信接掌。鲍信见董卓如此妄为便前去见袁绍并说:“董卓此人恐怀有异心,观其行径。若不早除必为大祸!”

    而袁绍的想法却与鲍信不同,虽然诛杀张让等人事成,但他袁绍却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更不用说他身后的袁氏有什么收获了,所以他自然是不愿再起争端,就算最后不得不那也要等他捞到足够的好处才行。于是袁绍便避而答曰:“如今少帝方才回朝,朝廷适才新定,恐怕未可轻动。”鲍信自然也从这话中听出了袁绍委婉的拒绝之意,他也就不再与袁绍多说告辞而去了。

    但鲍信哪里甘心看着朝政败坏董卓如此嚣张跋扈?见袁绍无所作为便再去见司徒王允。再次将自己的担心告知王允,谁知王允也是一副犹豫之意的只说了一句:“且容商议。”便再没有下文,事已至此鲍信也已然绝望了,这洛阳城中已然无人肯站出来主持公道了。鲍信也已然心灰意冷,于是便效仿自己的前任,也就是徐济,他也率本部士卒离开洛阳,直奔泰山而去。

    但鲍信弃官而去却也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波澜,相比于他这个小小的校尉。朝中还有更多的官员选择了弃官而去,当然这也并没有让董卓改变他的做法。在李儒的相助之下董卓更是劝降了原先何进麾下的士卒,于是他的权势便日益增大,朝中更是无人敢说三道四了。

    而此时董卓的心中自然也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之前在迎接刘辩与刘协之时他便对刘辩极为不满,如今自己权势已然稳定,自然不免就想起了废立之事。但好歹董卓还不是何进这样的蠢货,立刻便找来李儒询问:“我欲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为帝。文优以为如何?”李儒本来是反对的,但他也看得出自己这位丈人虽然是询问自己但却是心意已决。而且李儒也只是本着小心行事的态度而已,其实废立之事也未尝不可,正好似当年赵高的指鹿为马一般,正好可以试探一些如今的朝堂之上究竟还有哪些人是不遵从董卓号令的,于是李儒便微笑回答道:“如今朝廷无主,少帝年幼懦弱,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丈人来日可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

    李儒这话说的董卓是心花怒放,他的打算正是想要大权独掌,一旦自己成了拥立刘协之人势必就会使刘协的倚仗,届时自己就是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自然是极为诱人的事情,于是董卓便大笑道:“那便交予文优你去操办,无论如何,我只要结果!”董卓这话说的也是有讲究的,李儒自然听得明白,所谓的只要结果便是董卓根本不在乎李儒的手段如何,这无非就是让李儒放开了手脚去办,一切有他董卓在,不必担忧。李儒自然是点头应诺而去,只是李儒心中却未必有那么愿意的,事实上此时就行废立的确并非一个合适的时机,刘辩即便是有些暗弱但却并无大错,可以说董卓此行无异于铤而走险,然而李儒很清楚自己是阻止不了董卓的,而且董卓身为自己的丈人,他也只能依令而行。当然,最重要的是董卓待李儒极好,所以李儒也自然便报以为其效死力之心,这与刘宏和徐济之间的关系大有不同。

    于是李儒便连夜将准备好的宴请发到诸位公卿大臣家中,此时董卓正是权势滔天之际,哪有人敢不从董卓之令?于是旦日在董卓举办的宴席之上所有的公卿大臣无一缺席。董卓自然是要讲究排场的,如今何进已死,他董卓又是救驾有功,虽无正式的封赏,但董卓却已然是自认新任的大将军,所以一应行头排场自然是照着大将军来的。待百官到齐之后董卓方才带剑自设宴的园外缓缓步入,形态倨傲。列席的大臣自然是不敢出一言,董卓倒是很享受这种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感觉,直至他入席之后才下令开始用膳,但一众大臣哪有胃口?董卓绝然不会无事相召。

    果不其然。酒过数巡之后,董卓便起身。而后虚按双手示意停止,一种大臣自然是不敢违抗的便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董卓于是笑道:“诸位,董卓有一言,请细听之。”百官哪里敢有反抗之意,何况董卓虽然带笑但语气之中隐隐的威胁之意哪个听不出来?董卓环视园中见无人说话便开口道:“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然当今圣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我欲废少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如何?”此言一出园中更是瞬间好似如坠冰窟。无一人敢出言。

    正当董卓以为无人敢反对之时,席间忽然有一人推翻案几立于园中怒斥道:“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此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乎?”董卓看去却是不识得此人,回头看向身后的李儒,李儒会意上前附耳道:“此人乃是并州刺史丁原丁建阳。”董卓面露恍然之色而后转头怒斥道:“老匹夫安知道理?莫非不知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乎?”言罢便欲拔出佩剑斩杀丁原,正在此时丁原身后一人转出。董卓细看之下竟是那日在洛阳城外所见青年,只见这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董卓心中便是一惊。

    李儒一见自家丈人似有忧虑便急出言道:“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丁原也是脾性暴烈之人,如今既然已经得罪董卓正欲大闹一场却为在场的诸位大臣所阻。于是也只得愤而上马离去。而丁原一走那青年自然也就随行一道离去,董卓于是也便转而对在座的大臣道:“且不论那老匹夫之事。便只问主公。董卓所言,合公道否?”

    话音刚落便有一人出言道:“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这话听得董卓是心头火气,细看之下才知说话之人乃是卢植,这老家伙和董卓虽无直接恩怨,但之前黄巾之战中自己便是接了这老东西的位置却落得大败,几乎丢官受罚,正是所谓结仇未解又生新怨,当即便再次拔出佩剑直奔卢植而去。李儒拼死相拦,而后又有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董卓这才作罢,只是怒视卢植不改。而后司徒王允起身对董卓行礼道:“请将军恕罪,然废立事关大汉国祚,不可酒后相商,请容另日再议。”

    董卓自然也知道今日怕是无法再议事也便勉强的答应了,而后百官便各自散去归家。且说百官散去之后董卓也自然要回营,行至园门只见一人跃马持戟在园外往来驰骋,正是先前的那个青年,董卓便问李儒道:“此子何人?看似颇为骁勇。”李儒躬身回答道:“此乃丁建阳义子,名为吕布,自奉先,此人在并州闯下了好大威名,恐非好相与之人,丈人请先避之。”这话就是李儒不说董卓也是清楚明白的,虽然董卓已然许久未曾亲身上过战场,但是当年在生死之间练出来的那份感觉还在,眼前这个青年便犹如一匹极饿的独狼,从头到脚都透着一股剽悍的杀伐之气,董卓哪里有兴趣跟这样的人动刀动枪?于是董卓便自园中的小道离去不提。

    而吕布久等董卓不得也只得自行归营而去了。然而这哪里算完,次日一大早董卓尚在床榻之上未起便被麾下小校从睡梦之中惊醒,只听是丁原引兵在营外搦战,当即是大怒立刻起身披挂完备便也领兵出营与丁原对峙。双方各自射住阵脚,而丁原阵中一人极为突出,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不是吕布又是何人?而吕布身前便是丁原。

    丁原见董卓亲自领兵出阵便以鞭指董卓骂道:“国家不幸,阉官弄权,以致万民涂炭。尔无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废立,欲乱朝廷!”董卓这边还未来得及答话便见吕布宛若离弦之箭一般自丁原阵中策马杀奔董卓而来。董卓情知自己麾下并无一人能抵挡这员虎狼之将,当即便鸣金撤兵。(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章:废立之事

    董卓见吕布当先冲来,心中已然是一慌,立时便下令撤退。丁原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打击董卓的机会,几乎在董卓那边鸣金的瞬间他也发动了进攻的鼓声。董卓本来就已经是失了气势,丁原麾下更是以骑军为多,自然是越发不敌,如此一来更是连营寨都无法坚守,直退了三十里之外丁原才放弃了追击。董卓自然也便就地安营以图后续了。

    当夜董卓便召集营中诸人议事,他身为西凉刺史竟然落得败退三十里甚至连自己的营寨都丢掉的局面,何况董卓原本就脾性暴烈,如何能忍得了?众人到齐之后董卓也不多说立刻便开口问道:“诸位以为该当如何对付丁建阳?”在场的诸人一时间并无人回答,而后李儒才出言道:“今日之败,大半乃是丁建阳那义子造成,丈人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