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双鬼才-第5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事。此语一出,大厅之上声音立顿,众人无不看向徐济,心中知道刘协回长安后第一轮权利交锋的斗争开始了。这大鸿胪周奂一向以牙尖嘴利著称,而前几日徐济又得罪过他,故此现在大鸿胪周奂的言词特别的犀利。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周奂的话还是有一些道理的,若是徐济无力化解的话,那么徐济在众人心中地地位就会一落千丈,虽然他们对徐济谈不上有什么好感。但是却绝对不会像以前那样惧怕徐济。原本应该出言呵斥周奂言语不恭的刘协居然保持沉默,显然是想要看徐济的笑话。

    徐济转过头来看向周奂,平淡道:”周大人,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徐济虽然是圣上新任命的大司空。但是始终是初来乍到之人,又会对汉中战事知道多少?回答没什么看法是因为我不知道前因后果。难道要我不知而强以为知?那岂非是欺君犯上?“周奂闻言为之语塞。却不知如何反驳,若是自己强词夺理说徐济的话乃是一派胡言。那岂非是说徐济应该对刘协说假话,欺君罔上?

    大厅之中的众人更是为之一愣。没有想到徐济一句话就会令周奂哑口无言。徐济看着有点不知所措地周奂。微微一笑道:“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人才可以叫做有智慧的人,阁下身为大鸿胪,对军事一窍不通,因此说出这种无知之言倒也不算是丢人。不过身为朝中大臣,自然应该知道朝廷的法度,是不是因为周大人作大鸿胪的时日太久了,接待的番邦蛮夷之臣太多了,反而忘记了我大汉朝纲的法度呢?若是如此。周大人可要回去闭门思过一番了。”言外之意,当然是周奂不适合坐在大鸿胪地位置上了。周奐闻言为之色变,喝道:“徐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周奂自幼饱读经史子集,在朝中为官一直兢兢业业,自问没有忘记朝廷地法度,徐大人何故出言讽刺!”

    言罢转过身来。向刘协哭声道:“大司空言行无状,请圣上为臣下作主。”徐济最烦的就是男人哭哭啼啼,看着眼前着一把花白胡子的周奂作涕泪交流状心中一阵恶心。再不留半点客气,截断正要说话的刘协道:“周大人说自己知道朝廷的法度,我倒是有一件事情不明白,想要请教周大人:在下身为大司空。为何我来到长安着许多时候没有人向我报告过汉中的战事?难道我这个圣上金口玉言任命的大司空是个摆设吗?即便是长安新定。百废待兴,负责此事的官员一时疏忽也是情有可原。但是今天汉中战事的战报传到长安后,身为大司空的我居然是最后一个知道此事的。这难道也是朝廷的法度吗?”众人闻言心中一凛;这才知道徐济原来为这件事情生气;只有少数的人敏锐的铺捉到了徐济的真正意图;知道徐济这是故意设下的圈套为自己立威。看着包括刘协在内的众人,徐济沉声道:“若我没有记错的话。但凡有战事情报,应该先行呈报给我这大司空。然后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再呈报给圣上,可是现在呢?我这个大司空居然一无所知,还要圣上反过头来告诉我,这是朝廷地法度吗?臣下直斥其非,大鸿胪居然忘记自己乃是礼仪之官,居然当着圣上和满朝文武面做那妇人啼哭状,这是朝廷的礼仪吗?此三者皆徐济百思不得其解之事,未知满朝贤达谁人可否为徐济解释一二,以解茅塞。”众人闻言默然;虽然知道这是徐济在趁机立威;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徐济这一番话言之有理。

    徐济悠然自得地看着刘协;这件事情刘协不可能置之不理;否则刚刚树立起来的一点点皇帝的威严将会荡然无存。

    只要刘协一追问起此事来;自己便有机会对付那些敌对自己的人。这件事摆明了是周奂他们一伙人在整自己,故意地知情不报,现把情报送到刘协那里,然后再猝然发难,以为自己在短时间内一定想不出什么对策,好看自己的笑话。

    实际上,若是还没有解决潼关和青泥口的问题,徐济也的确没有什么办法,但现在自然又有不同。不过徐济在四面皆敌的情况下也更加小心了;他是不会轻易地表明自己已经有办法了的事实的;他希望于禁大军可以秘密入长安;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便彻底颠覆长安的军权。

    故此;现在徐济这么做一方面是在杀周奂等人的威风;一方面也是在迷惑对方。

    现在把想不出解决办法来的责任推到对方的身上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果然,周奂和王子服等人的脸色变得要多么难看就有多么难看。因为这件事情若是追究其责任来,肯定是要牵连上他们的责任。

    徐济心中冷笑,即便是你们可以化解此事,我还有对付你们的后招。

    心念电转之下,徐济知道找到了自己大军进京、颠覆长安兵权的正当理由。

    而此时徐济也已经完全从一个乱世求生的寒门士子变成了翻手风云逆转的枭雄,若是郭嘉在徐济身边一定会为此感到喜悦,打从一开始郭嘉的内心就认定徐济必将成为一代枭雄只是徐济一直一来的谦逊和克制让他的枭雄之姿并不明显。

    但长安一役之后郭嘉便从徐济信中的只言片语看出徐济那逐渐蓬勃的野心和越发明显的枭雄的气质。作为一个见证了这一切的人,郭嘉大概是最为欣慰的人了。

    只不过现在徐济面前的局面实在让他憋屈,唯有等待大军抵达,徐济暗暗咬了咬牙。(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九章:混战(七)

    看着徐济,刘协皱了皱眉道:“徐卿家,这件事我们可否暂时放一下,毕竟现在大敌当前,我们还是先解决汉中和西凉的问题为好,至于有关官员的玩忽职守,忘记通报大司空战报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论如何?”言下之意显然不想在此时追究此事,毕竟徐济这般得意可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一般情况下,皇帝亲自出面说项,自应该不再在此事上纠缠,但徐济本来便是另有所图。故摇头道:“圣上,为臣现在这般斤斤计较一意要治有司玩忽职守之罪,并非是因为臣下小肚鸡肠,而是恰恰与眼前的战事有莫大的关系。兵法有云:庙算胜者。夫庙算着,要君臣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集思广益方可制胜,现在外难以至,可笑我们这些站在朝堂上的人还有人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利用国家的生死存亡大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试问在此情况下如何能齐心协力、克敌制胜?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不平而天下静者,臣下未之闻也。况今日事情虽小,但窥一斑而见全貌,其中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实可令天下之士心寒齿冷,又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往往是小事和细节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坊间尚有老者谓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今日若不追究用心险恶者,只怕会令百官莫衷一是,还望圣上三思而行。”

    一着急,徐济连刘备教训他儿子的话都搬出来了,不过所幸徐济临时改口说成“坊间老者”了。不过看样子在自己所在的这个时空里刘备只怕是没机会说了,这么精辟的话若是不说出来岂非是一种浪费?

    徐济此言一出。朝堂上众人立时便对他刮目相看。虽然早就听说过徐济的厉害,但更多的是集中在徐济的军事才能上。没有想到斗起嘴来徐济同样这般犀利。

    王子服等人虽然有心反驳,却又不得不承认徐济以大司空的这个良身份说出这番话来实在是名正言顺,而且立论极为牢靠。即使要出言相讥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刘协万般无奈下才道:“徐卿家所言极是。”

    下面的事情就好说了,先是问到了长水校尉种辑的身上,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该由他的通报,所以问罪就应该在他的身上,不过太仆鲁馗却极力为种辑开脱,说种辑有伤在身。正在家中休息,这件事情只怕也不知道。要治罪只能治种辑手下暂摄其职的人,太仆鲁馗此言一出,王子服等人立时出班齐声赞同。如此一来,自然是大事化小事了。这当然在徐济的意料之中。不过自己打击对方嚣张气焰的目的却已经达到了,尤其是大鸿胪周奂被刘协罚了一年的俸禄,这虽然无关紧要但气势上却已经牢牢占住了上风,只这一点便令徐济极为开心。

    代借刘协之手教训了这一干人等之后,刘协没好气道:“徐卿家,这回我们可以讨论汉中和咸阳的战事了吧?”徐济也知道自己占点小便宜无甚大碍但却不能太过分。更何况现在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军队调进长安而不落人口实,于是又在心中计划了一番,直到觉得毫无纰漏,才恭声道:“陛下圣明。不过天下凡事有果必有因。若我们可以找到现在战局发展不利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众人点头,徐济沉声道:“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汉中、西凉的军队来势凶猛,到底是冲谁来的?我想长安新定。王允伏诛,圣上回长安地消息汉中和西凉到现在还不知道呢。否则给他们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做出此等事情来。”众人点头,徐济的意思很明确,这场战争的起因和刘协与自己全无关系,所以责任不在刘协和他徐济身上,自然也就无法追究战事不利的责任。徐济先行撇清关系,自然就会站在不败之地。要是勉强追究责任,那只好怪在王允的身上。这个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了。毕竟谁也不愿意把这战局不利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现在徐济这么说是在息事宁人,并没有弄个什么“王允余党”来趁机打压别人,却长出了一口气,纷纷庆幸徐济不在此大作文章,虽然有刘协护着,但被徐济反咬一口却是一件十分头痛地事情。他们又哪里知道徐济这么做是另有目的?看着众人都同意自己的意见,徐济才问道:“敢问各位大臣,汉中战事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越骑校尉王冷哼了一声道:“|太司空这是明知故问,汉中的战事根本起因在于益州刺史刘焉有谋反之心,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