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前清秘史(下部)--在历史的拐角处-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师,沉舟破釜,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安慰吴三桂:“过去,虽然你与我为敌,今天却不需要有任何疑虑。为什么?就像昔日管仲射齐桓公,齐桓公反而以管仲为仲父,终于成就了霸业。今天,你能给我写信,我深为欣慰。你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进位藩王,一得以报国仇,二可以保身家,世世子孙长享富贵,永如山河……”
  这里,既没有把门关死,说的又和吴三桂是两码事儿。此后,双方信使往来凡八次之多,吴三桂坚持借兵,多尔衮坚持自己的表述。随着李自成大军的逼近,吴三桂在火里,多尔衮则在清凉的水边注视着吴三桂,观察着火候。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开始攻打山海关。有记载说,城池的一角曾经险些被攻破。吴三桂终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夜,多尔衮则适时地来到了山海关外五里处的欢喜岭。
  此时,在多尔衮面前,吴三桂已经大体上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地位。在举重若轻、若有若无之间,多尔衮想必已经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就完成了主客易位——吴三桂由主变为从,而多尔衮则由客变成了主。事者,势也。吴三桂应该知道了身不由己、求人真难的滋味。
  第二天,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关宁铁骑与李自成大军展开激战,多尔衮与八旗铁骑隐藏在侧,观察着战场情势。史书记载说,激战中,被优势兵力攻击下的关宁铁骑渐渐不支。突然,从海上刮起一阵大风,卷起漫天沙尘,咫尺不见人影。多尔衮指挥数万八旗将士齐声鼓噪,“声传十里”。据说,如此三次鼓噪之后,大风霾渐渐转弱。八旗铁骑遂在多尔衮号令之下,疾驰而出,向农民军猛烈冲击。一旁观战的朝鲜世子在给朝鲜国王的一份秘密报告中写到:“仅仅一顿饭的功夫,战场上便积尸相枕,弥漫大野。”农民军全线崩溃。吴三桂和阿济格二人率军一直追击到了永平。吴三桂派人提议以交出明朝太子为停战条件,李自成接受了这个条件,将太子送到吴三桂军营,方才收兵。
  这一仗打下来,对于吴三桂来说,一切就不太容易改变了。前方,是已经不共戴天的李自成,后面,是虎视眈眈的多尔衮,身边是并肩作战的,只要一说起杀人、放火、抢东西就两眼放光、一脸色迷迷表情的阿济格。而这阿济格偏偏又是一员异常凶猛的战将。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次大战甫一结束,多尔衮立即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这种说法可能不是事实。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吴三桂封王是在多尔衮进入北京之后。事实上,这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按照多尔衮的旨意办事之外,吴三桂已经基本没有了闪展腾挪的余地。
  后面所做的一切,多尔衮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进军北京的路上,他让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在前面开路,让阿济格以为中原人民复仇义兵的名义陪伴在旁,让范文程以自己汉官的头衔、名义发布秋毫无犯的安民告示。同时,再一次重申动百姓一棵草、一粒米者即为违犯军法,当处死,长官一体问罪。因此,有记载说,尽管清军食品短缺,“人马饥馁”,但从未发生骚扰百姓的事件,甚至有大军路过处,州县的长官拿着慰问品前来献殷勤时,多尔衮仍然下令“不受所献”。(《沈馆录》卷七,《辽海丛书》第四册。) 
                  
一片石(8)
  一路上,吴三桂以大明“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总兵官平西伯”的名义发布文告,准备拥立太子,复辟明朝。(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附记野史。)于是,在进军北京的六百里大路上,他们真个是轻松如意,行进神速——二十五日军次抚宁,二十六日到达昌黎,二十七日屯驻滦州以南,二十八日过开平卫城以西十里,二十九日到玉田,三十日至蓟州,五月一日来到通州西二十里,北京城已是近在眼前。遥想当年,多尔衮可能在睡梦里都会乐得直冒鼻涕泡。
  李自成四月三十日在紫禁城匆匆即皇帝位,然后便向陕西撤退。临走时,按照军师牛金星的主意,为了仿效西楚霸王的千古豪气,在凝聚了几百年民脂民膏的紫禁城中放了一把大火。这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除一座武英殿尚完好之外,其余大体残破不堪。
  而吴三桂,则接到多尔衮的命令,让他绕过北京城继续向西追赶李自成,不许他护送太子进入北京。就此,吴三桂借兵复国的如意算盘算是彻底落空了。
  当时,北京城内外盛传吴三桂大将军已经夺回太子,将要拥戴太子回京登基。一批前明朝官吏准备了全套的法驾卤簿,出朝阳门五里前去迎接。结果,烟尘起处,大军浩浩荡荡蜂拥而至。只是,他们拥来的不是皇太子,而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大清铁骑终于在大明皇家仪仗的迎接下,进入了北京城。随着多尔衮踏进朝阳门,中国历史进入了最后一代王朝——大清朝。
  这一天,是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五月二日。这一年,多尔衮三十二岁。他比吴三桂年长约两岁。
  两天后,五月五日,多尔衮发布了第一份政治宣言,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我今居此,为你们明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贼不灭誓不返辙。”显然,这是一篇话里有话,伸缩余地很大的声明,似乎并没有入主全国的意思。此后,他发表的一些文告和谈话也保持着这种姿态,一再声称“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甚至放出了可以考虑和南京弘光政权“南北分治”的空气。(谈迁《枣林杂俎》,仁集,北使事宜。)这种谈话,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是多尔衮对全国、特别是对南方广大地区心中无数,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稳扎稳打的政治策略。
  在此同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入主中原而盘稳根基。他极为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最为敏感、最牵动人心的事项。
  有一件小事,颇能表现他的作风:进京后,曾经调派三千名蒙古八旗将士协助守城。这些以军纪败坏著称的大兵来到京城时,多尔衮命令他们把武器弓矢等全部包裹起来,运上城墙,以免惊吓百姓。据说,多尔衮住进武英殿之后,见到明朝人士时,曾经彬彬有礼地表示:“我们来作践佛地,实在是罪过。”(张怡《讠叟闻续笔》,卷一。)这种做派和朝鲜王室评价多尔衮温和有礼颇为吻合。记载了这段故事的观察家是明朝官员,当时正在北京,他对大清并无好感,这样的记载或许是可信的。
  多尔衮进北京时,有一个叫吴惟华的明朝侯爵首先出面迎接多尔衮,因此功劳,上朝时被排列在武将们的首席。据说,战乱中,他收养了一些明朝勋旧子女。为了拍多尔衮的马屁,这厮从中选了二十个有姿色的女孩子,要敬献给多尔衮。多尔衮愀然色变,问那位侯爷:“明朝勋旧,不就和你我一样吗?把你我的子女送给别人做婢女侍妾,你会怎么想?”然后一个不留,下令为这些女孩子找良家子弟嫁之。(张怡《讠叟闻续笔》,卷一。)
  崇祯皇帝死后,与周皇后的尸体一起被放在东华门外的施茶庵,允许明朝臣民前去祭奠。但很少有人这样做,后来被草草收葬。多尔衮进京后下令以礼葬之,并为其服丧三日。这种做法,对明朝遗民是个不小的安慰。大约就是在此前后,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认为洪承畴是个“特别清廉的好官”,予以重用。(《多尔衮摄政日记》,闰六月十二日。)同时,命令明朝原有官员,一律以原有官职恢复工作,和满洲官员一道开始办公,从而,使中央政府部门的国家机器迅速运转起来。 
                  
一片石(9)
  有一个名叫宋权的官员,颇能代表当时这些明朝遗留官员们的心思。崇祯皇帝死前,这位宋权当过三天顺天巡抚。也就是说,他只当了三天河北省长,李自成就进了北京。随后,他投降李自成,并被任命为顺天节度使。李自成败走西北时,此人立即将京畿地区的留守农民军一网打尽,然后迎接多尔衮进城。据说,这位几个月间做过三姓家奴的人物曾经说得非常坦率:“我是明朝的大臣,大明亡了我无所归属,谁能为大明报仇,谁就是我的主子。”(宋国荣《归德府志》,卷七,人物。)无疑,这种情形肯定是多尔衮所欢迎的。
  这一时期,多尔衮在用人问题上表现得相当高明,使得帝国新官场呈现出了一派奇异的景象。他曾经说过:“凡我欣赏的人,花万金请他出山我都不心疼。”当时,在多尔衮的麾下,聚集了大明朝遗留下来的庞大官僚队伍。这些人,在崇祯皇帝甚至更早的时代曾经分属各个不同派系,互相之间掐得仿佛乌眼鸡一般,彼此恨不得一口就咬死对方,令崇祯皇帝牙根痒痒,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全数咬死。如今,在多尔衮这儿,他们争先恐后地表现着自己,仿佛个个从来都是忠诚且能干的好乌眼鸡,其变化之大,会让熟悉他们的人们错以为见到了一个不认识的新人。他们彼此之间似乎也很少再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党派之争了,在三十二岁的摄政王面前,大家都像一群成年乖宝宝。
  在经济政策上,多尔衮采取的措施简捷有力。当时,有人建议他按照明末的标准继续征收赋税。范文程坚决反对,认为按照万历年间的水平征收,已经害怕摧残百姓了,哪里可以按照崇祯多次加派过的标准征收。多尔衮立即表态,支持范文程,同意按照万历年间的标准征收赋税,将所有加派的苛捐杂税全部取消,百姓积欠的税款全部豁免。并下令,若有巧立各种附加税名目加收加派的,一律按照贪赃枉法处理。史书记载说,由是,“赋税负担一年减轻了数百万两白银,百姓的痛苦得以缓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