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可汗时代-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险的事情元吉不会轻易去做,而且自己究竟能不能对付得了对手,他心中也自有谱,像对付太子那样的大事,他不会疏于考虑。至于联手建成对付世民,则是狐假虎威了,正如很多人的看法那样,建成当时有着绝对优势,很多人都认定他会胜出,因此元吉觉得帮他把握更大一些。至于说他有时表现得比建成还要着急,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从前和世民也并无大的过节,但自从他帮着建成开始,他和二哥的关系就已经无法再恢复从前那样了,世民对自己一定会忌恨——就算不忌恨,他也不会不想到——世民有着这样的才华,真可谓栋梁之才,哪个君王不想用这样的人呢?万一以后建成、世民两兄弟“和好”,世民以其才干必定位在元吉之上,而建成又未必会像现在这样倚重信任自己,那么,他的日子就很难过了。而杀了世民之后呢,建成就算不信任他,他的头上也没有一个冤家压着他了。    
    元吉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当然并不光彩,很多时候他也充当着挑拨离间的小人,但这更多似乎是出自忌恨,若说他有恁般恁般过深的心计,好像也高看他了。倒是建成,声色不动地反击,又声色不动地看着元吉进攻世民——争夺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彼此之间也顾不上什么亲情了,相信此时建成就是再仁厚也起了杀害世民之心,但是去和李渊明说的却是元吉。李渊当然没有同意,他的沉默也未必就是默许,他很可能是觉得元吉这个想法太过分,加以制止之后元吉非但没有听话,反而说得更多,对付这种情况的办法最好就是沉默。李渊也许此时才看到三兄弟之间已到了“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他对于主动提出杀其兄的儿子肯定感到无比的惊讶、无奈、痛心,但是这件事则元吉出面,无论如何建成是脱身在外了。还有世民中毒一事,历来认为可能并未发生。我觉得建成下毒的可能性的确很低,试想,这次宴会是在东宫,那么很可能提议宴会的就是建成本人,这是他自己的地盘,一旦出了什么意外,那么提倡此事并且身为东道主的建成很难把话说清楚,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是他。如果真是他下毒的话,那么说明他对后果——无论毒死毒不死,后果都极为严重——已经想得很清楚,他不惧怕这样做父皇会有什么惩处,这说明他连父皇的权威都不必在乎,只能解释为他已做好推翻父皇的准备。可是实际情况是出事后这些都没有发生。不过,这并不代表世民就是假装的,也不能说明这件事就是编出来的,谁会轻易用性命作赌注,更何况李世民这样“将为天子,愿自惜”的贵人更不会轻易冒这个险。像喝毒药这种事是很没有把握的,不像现在电视里演的那样弄个解药就万事大吉了,一旦真有个三长两短哭都来不及。不过我们或者李渊也算上,都忽略了一个人,就是元吉。很大的可能就是元吉在建成不知道的情况下下了毒欲害世民。很多时候建成自己不多说不多做,而自有元吉去说去做,有这么好的弟弟帮忙,何乐而不为?    
    最后兄弟二人玄武门前同时罹难。元吉活得稍长些,其实他满有机会逃脱的——当然逃得了逃不了另说,但至少是有个机会,哪怕只是些曙光,也比建成的一箭而死强。当时世民落马,元吉若是乘此机会拼命快逃也许还好,但当时他的选择则是下来要杀李世民,时间一耽误,他连这最后的机会都失去了。大概也是命中注定吧。


第一部分难兄难弟·李建成和李元吉(3)

        
    他们死后,自然就是大屠杀了。建成、元吉的儿子们纷纷被绑缚法场砍头,李渊也是爱莫能助、爱莫能救。建成、元吉二人魂如有灵,一定很难过,很气愤。不过这也不能怪世民。因为,如果失败的换成是他,那么建成、元吉这两位伯父、叔父,对他的孩子们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历史没有如果,可是让我们“如果”一下:如果让建成、元吉取得胜利,会怎么样?    
    首先,李世民死定了,然后秦王府忽喇喇大厦倾覆,该杀的杀,该贬的贬,总之,我不觉得李建成会像李世民那样心胸宽大,何况还有个李元吉在旁呢?然后,公布功臣名单,第一位仍可能会是裴寂,不过这次裴寂可以安心地做这个第一名了。然后,依然是老臣们的倒台,陈叔达、萧瑀、宇文士及等人的下场堪忧。若干年后,封德彝曾经阴附世民的行为同样会使建成心惊,恼怒下封伦大人的好谥号还是得改……这些都不提了,说说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建成不是也很有才吗?但他缺少世民那样的动力,因为他的皇位得来的正大得多,他不必怕后世史书说他杀弟,因为那是那个野心家自己找死;他不必担心后人说他逼父,因为他也没逼,很大的可能就是在杀掉世民至少九年以后,七十岁甚至更老迈的李渊把皇位传给了五十左右没几年享受皇帝生活的李建成——五十多岁在唐朝是个危险数字,很多皇帝都是五十左右驾崩的。因此建成可能再也玩不起废立太子之类的游戏了,而且还得盯住儿子们的四皇叔。这时的建成已老了很多,若说当初还尚无必夺皇位之心的元吉这时能够很安分吗?这就未必了,因为元吉也在成长,而且如果他们成功之后元吉必定拥有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威名。那时兄弟猜忌之事肯定会发生。所有这些琐事掺和在一起,建成就是有比世民还高一等的才华,只怕也不会弄出比世民更好的政绩。这样,本来应该是贞观盛世的时候,也就只能是有了一个朝代正常情况下初期的模样,而失去了唐朝从一开国就进入强盛的特殊光彩。    
    对外嘛,强大的突厥就算是自己要走向灭亡,建成执政下的唐朝都未必会这么干脆地解决它。不能不说,在对外方面上,世民胜出得太多太多,从武德七年那次事件就能看出来,即使是为了抑制世民的兵权,也不该以国家利益为代价,无论从哪方面看,建成支持迁都都是个错误。如果不能顺利解决突厥,那么就更不用说什么薛延陀、高昌的灭亡,还有诸多小国的归附,天可汗的名称只怕至今不会有人想得出来。不过也有一点好,就是不会有征高丽的失败了……还有,若干年后武则天会不会依然进宫呢?这一方面看武士劐的“运气”,另一方面,还得看建成的皇后如何——史书中好像从来没有涉及到他的妻子,倒是元吉的夫人后来还记了一笔。这位原李家的大少奶奶只字未提,绝不是她家世的原因,那是为什么呢?难道史家有难言之隐?还是忘了?这个,老天知道得更清楚吧。不过一切都是猜测,既然没有发生过,什么都是虚言。    
    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往往一提起的时候,都是建成、元吉连着写、连着叫,而且还真的很顺口。在武德年间的宫廷争斗中,他们“患难与共”,在传统的说法当中,他们两人又是“狼狈为奸”,真可谓一对难兄难弟了。    
    


第二部分初唐大臣众生相(1)

    这个题目似乎起得大了,单说宰相,唐朝就有三百之多,就是初唐的宰相,要是细说的话,没有个几万字也是下不来的,更何况还包括宰相之外的人?因此只能挑一些重点人物说一说。    
    【裴寂】    
    裴家先说裴寂,此人几乎成了公认的太子党的人。像很多小说、电视里,甚至很多比较正式一点的史论中都这样认为。记得比较清楚的,有一本书上说裴寂“表面上看是个老好人,实际上是压制李世民的幕后主使”。不过也有人认为裴寂事实上并非如上所说的对李建成那么铁,当然更不会起到压制李世民的作用了。其实裴寂倾向于李建成还是明显的。这也难怪。武德二年的刘文静事件,裴寂已经和李世民闹翻了脸,挽回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我也不同意把所有事情都推到裴寂身上去。像武德后几年,李渊有很多次对着裴寂报怨说李世民不再是过去他那个儿子了,裴寂是如何反应的,史书未记。既然未记,说明后来并没有引发太大的事,因此裴寂此时最有可能的是劝李渊息事宁人。    
    个人感觉裴寂本人应该并不想介入兄弟之争太深。裴寂绝非一个只会在李渊面前搬弄事非的废物,他应该很清楚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不错,裴寂打仗是很差,那是他欠缺军事才能,但不一定代表他在为官上也很白痴。否则的话怎么可能和李渊交往这么久而一直没危险?——能和皇帝交往很深的臣子危险也是很大的,而李渊直至退位对裴寂都是十分好,一来要说李渊对这个朋友的确很够意思,二来也说明裴寂在为官上还是很有一套的。如果说裴寂只是起到一个跟班的作用的话,那么封德彝在揣测迎合圣意方面的本领要高出裴寂很多了,但李渊对裴寂的信任超过了众人,这就不单纯是揣测圣意这么简单了。而且要看一个人,就要看他交往的朋友如何,像李渊就算结交不慎,也不至于跟个白痴交往过密。    
    裴寂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于隋朝的太子之争应该有很深的印象:凡是参与了杨氏兄弟争夺之战的,下场都不好。这眼前的教训李渊没忘,裴寂也不会忘,现下自己处在这种境地,有多危险裴寂不会不知道,如果再在这个问题上走错了一步,那么日后就更难说。但裴寂又是躲不开的,因为他和李渊友情太深了,李渊很多话都要对他说。像报怨自己孩子这样的事,一般谁都不会和一个不怎么亲近的人说。既然躲也躲不了,那么他的个人好恶对李渊的影响不可避免,虽然他未必全是有意如此。裴寂主观上应该不想和李世民为难。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哪个更近,任谁都能看清楚。无论得罪哪一位皇子都不划算,有句话叫“疏不间亲”。像裴寂和刘文静闹翻,未必是针对李世民。    
    但是到了后期,裴寂的倾向性就有些明显了。玄武门之变,尉迟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