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十一辑)-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题是“信天翁号”将飞往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难道可以相信它竟敢在隆冬季节到南极海面和大陆上空去冒险?在这种冰冷的空气里,就算电池里的化学物质能够不凝固,难道飞行器上的人不会送命?如果罗比尔在热季飞越南极那还过得去,但是在南极冬天无尽的长夜里飞行,这简直是疯子的行为!
  这个难以对付的罗比尔究竟想干什么?难道现在不正是摧毁机器、结束这次旅行的时刻吗?
  可以肯定的是,24日这天,工程师和他的助手交谈频繁。他们一起看了好几次气压表,并不是为了调整飞行高度,而是为了记下和气候有关的数据。
  普吕当大叔同样注意到,罗比尔想清点一下所存的各种原料:供飞行器的推进器和提升机所用的原料和供人食用的食品。
  一切迹象表明罗比尔在计划返航。
  “返航?返回哪里去?”菲尔·埃文思问。
  “去能够补充给养的地方,”普吕当大叔胸有成竹,“那一定是太平洋中的一座小岛。”
  “那我们的计划就会落空了……”
  “他到不了,菲尔·埃文思!”
  两位同行一定程度上猜中了工程师的计划。“信天翁号”在向南极海岸飞了一段之后,确实准备彻底后退了。当冰块一直逼进到合恩角海域的时候,太平洋南部就被冰峰和冰原覆盖了。浮冰构成了一道连最坚固的船、最顽强的航海家也无法逾越的屏障。
  因此,“信天翁号”向南飞了百十公里后便折头向西,取道飞往太平洋群岛中某个不为人知的岛屿。
  飞行器下面是一片铺在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之间的液体平原。此刻,海水呈现出一种奇异的颜色,这种颜色为它博得了“牛奶之海”的美名。在微弱的阳光无法驱散的昏暗之中,整个太平洋是呈现奶白色,从高空看去仿佛是一片起伏不大的广阔雪原。假如寒冷能把这海洋冻成冰原,那样大概也不会改变。
  现在人们知道了,是大群的发光粒子和磷光微生物造成了这种现象。
  气压表在天亮后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现在突然降低了。显然,出现了某种会使轮船惊慌失措、而飞行器却不以为意的征兆。可以想象出,一场暴风雨刚刚袭击了太平洋海面。
  午后一点钟,汤姆走到罗比尔跟前说:“船长,快瞧地平线上那个黑点!……在那儿……我们的正北方!……这不会是一块礁石吧?”
  “不会,汤姆,这一带没有陆地。”
  “那么就是一条船,至少是一艘小艇。”
  罗比尔通过航海望远镜观察到确实是一艘小艇,“我敢肯定艇上有人。”他说。
  一道命令下达给技师和他的两名助手,飞行器开始徐徐下降。在100米的高度它停止下降,推进器推动着它迅速向北飞去。
  那艘小艇的帆在桅杆上抖动,由于没有风,它已寸步难行。艇上的人大概再也没有力气去划桨了。
  在小艇尾部,可以看出它所属的那条船名,那是南特的“让内特号”,船员们被迫抛弃的法国轮船。
  “喂!”汤姆喊了一声。
  没有回答。此时飞行器距小艇只有80尺。
  “鸣枪!”罗比尔说。
  枪声在水面久久回荡。这时他们看见其中一人艰难地坐起身,目光惊疑,脸瘦得活像骷髅。
  “不要害怕!”罗比尔用法语喊道,“我们来救你们!……你们是谁?”
  “三桅船‘让内特号’的水手。我是大副。”那人回答说,“15天前,我们的船要沉了……我们没有水,也没有吃的……”
  其他四个遇难者也慢慢坐了起来,他们脸色苍白,筋疲力尽,样子很可怕。他们把手伸向飞行器。
  平台上放下一条绳子,一桶淡水降到了小艇上。接着,一只装着食品、罐头、小瓶白兰地和几品脱咖啡的篮子落到他们手中。
  可怜的人们一拥而上,直着对着桶喝起水来,大副费了好大劲才制止住他们的狼吞虎咽。
  “我们在哪儿?”大副问。
  “离智利海岸和乔诺斯群岛50海里。”罗比尔答。
  “谢谢。但是没有风,而且……”
  “我们来拖你们!”
  “你们是谁?”
  “有幸能够帮助你们的人!”不久,小艇被系在100尺长的缆绳一端,由这架强大的机器向东拖去。
  晚上10点看到了陆地,或者说是闪烁的灯火表明了陆地的位置。对于“让内特号”的遇难者们来说,这场营救简直是个奇迹。
  毫无疑问,对于这样去营救迷失于茫茫大海的水手,无论多么完善的气球也是无能为力的。尽管普吕当大叔和菲尔?埃文思此刻心绪恶劣得可以去否认事实,但他们私下里也不得不承认飞行器的好处。
  接下来的航程够人紧张的。海面上始终波浪翻滚,各种征兆令人不安。气压表又下降了几毫米。一阵阵猛烈的和风在“信天翁号”的螺旋机里发出刺耳的鸣响,然后逆吹片刻。气候变化预测管开始混浊起来。
  凌晨一点钟,刮起了异常猛烈的大风。尽管如此,飞行器靠着全速转动的推进器,仍以每小时四至五法里的速度逆风飞行。不过,这也是极限了。
  很明显,一场旋风正在酝酿之中,这在如此高的纬度上是罕见的。在大西洋上把这风叫作飓风,在中国海叫台风,在撒哈拉叫西蒙风,在西部海岸叫陆龙卷,不管人们怎么叫它,反正是一场旋转的风暴——可怕的风暴。
  罗比尔深知风暴的厉害,他知道只有升到高空离开旋风吸力范围躲避它才是谨慎的作法。而且他连一分钟也不能迟疑了。因为风力骤然加强,被风削去浪尖的波涛在海面翻腾,泛起一片白雾。显而易见,旋风将以惊人的速度向南极地区移动。
  突然,飞行器停止上升了。是由于一股由上往下的强大的气流减弱了支撑点的反作用力。
  轮船在水中逆流行驶时,由于水流从螺旋桨翼间通过,螺旋桨就会作一些无用功,船会大幅度倒退,甚至会改变航向漂流。
  尽管罗比尔指挥的飞行器同步转动的74个螺旋桨都达到了最高转速,但旋风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吸住了它,使它无法逃脱。有片刻的平稳时,飞行器又上升起来,但紧接着沉重的气流又压下来,它像一条沉船那样落下去。如此反复。如果旋风风力继续加强,“信天翁号”就会像一股随风飘零的麦草,被能拔起树木、掀掉屋顶、推倒城垣的旋风卷去!
  不能垂直摆脱旋风,还可到旋风中心去,那里较平静,它或许可以控制自己的运动。但这需要冲破挟着它旋转的环形气流,它是否有足够的机械力?
  突然,云层上端绽裂开了。蒸汽凝结成了瓢泼大雨。也许旋风在它通常肆虐横行的地区——即北纬30°和南纬26°之间——以外形成,是旋转风暴突然变成垂直暴风雨的原因。
  此时的“信天翁号”只有听任被气流带走,因为风速达到每小时100法里。然而,它只能向南飞,会飞到罗比尔不愿靠近的南极。
  四个多小时后,他们进入了南极圈。这是一个大陆?是一个群岛?还是一片结成冰的、在漫长的夏季时也不曾融化的海洋?不得而知。所知道的只是南极比北极还要冷。这里,7月的黑夜仍然长达19个半小时。一轮既不发光,也不发热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刚一露出来,就立刻又缩了回去。在极地,这漫漫长夜要持续179天之久。
  暴风雨很快便越来越猛,以至罗比尔感觉到推进器也应降到最慢速度,这样既可避免机器严重损坏,又有利驾驶。即使处于一系列的危险中,工程师仍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全体船员也都心领神会地执行他的命令。
  普吕当大叔和菲尔·埃文思一刻也没有离开平台,况且,呆在那里也没什么不舒服。空气的阻力很小,可以说几乎没有。飞行器在空中飘荡,就像是一只浸在移动的流体中跟着走的小艇。
  “信天翁号”在西经75°进入南极区,很可能飞过了比斯科1832年发现的格雷厄姆地和迪蒙?德?于里维勤1832年发现的路易?菲利浦地以西,这两个地方是人类足迹在这块陌生的大陆上到达的最远地方。
  这时的气温大大高于足以造成人类恐惧的程度,船上的人因而并没有十分受苦。暴风雨好像是空中的墨西哥湾暖流,带来了一些温暖。
  真遗憾,整个地区都沉浸在一片漆黑之中。即便月光照亮了天空,进行观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因为整个南极表面蒙着一张宽阔的雪幕,一层冰甲;人们连冰雪的“映光”都看不出来,那光是一种淡白颜色,一点儿也反射不到黑暗的天际。
  将近午夜时分,南半球的黎明驱散了黑暗。这短促的现象在空中呈现为巨大的扇面形,银色光线的光斑在太空中闪耀,发出的光芒消失在闪烁在天顶的南十字座的星光中。这个现象真是无比豪华壮观,放出的光芒照亮了被一片白色弄得隐隐的这个地区的面貌。
  在这个距离南磁极只有咫尺之遥的地区,罗盘的指针不停地摇摆,再也不能作出任何与航向有关的明确指示。然而有一刻,指针偏转,使罗比尔确信他正在南纬78°左右上空穿越南极。
  又过了一会儿,凌晨一点钟,他计算了一下指针和垂直线的角度,喊道:“南极就在我们脚下!”
  一个白色球形体映入眼界,但谁也看不到冰层下面是什么东西。
  暴风雨仍然很猛烈,风速非常高。如果“信天翁号”这时遇上一座大山,一定会像船撞在岸边一样碰得粉碎。
  事实上,它不仅已无法控制水平飞行了,而且连上下移动也难以自主了。
  风向西转,经过零度经线,这使得可能发生的灾难显得尤为可怕。这时,“信天翁号”前方大约100公里的地方,出现了两个亮点。
  那是雄伟的罗斯岛群山所属的两座火山——艾勒布斯和泰罗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