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1孔子眼中的"仁"-方尔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孔子眼中的“仁”-方尔加  
 
   主讲人简介: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著有《荀子新论》等专著多本,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孔孟哲学,多年被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内容简介:  
 
  今天我给大家讲孔子“仁”的思想。那么“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的人说占有最高的地位,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部分就是“仁”。 
 
  那么“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你只要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就没有“仁”。 
“仁”是你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像佛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内心。那么“仁”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人和意识,如果具备了这四种意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 
 
  那么什么叫人格呢?人格就是人的道德性。孔子认为,人格应该高于身份,孔子当然很强调等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证明,君臣上下这种等级是要讲的,但是这种等级不能概括人格,人格高于等级。那么人格的基础是什么呢?人格的基础在孔子那里是自我,人格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尽管人格是培养出来的,尽管现实中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什么“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但是人格的培养仍然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人们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别人怎么不对,不要老是想客观,一切先看自己的主观。另外孔子的伟大还在于他能够从人类的角度来看问题。 
 
  比如说在教学生时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各个诸侯国的学生我都教。为什么?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他的道德意识是人类的意识,不是某一个家族的意识,所以这里反映出孔子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那么“仁”的第三个意识是人为贵意识。 
 
  人为贵这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儒家的一部书《礼记》里头就有这种说法,“人为天下之贵,”说人是什么?人是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人是天下最精华的部分。“仁”的第四个观念是人和意识,和,和合,人和,这就是孔子提出的中庸。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我倒觉得,中庸的意思很可能就是和,就是和睦。也就是我们现在党中央所提倡的叫什么?和谐地向前发展,所以和谐地向前发展,那么一方面每个人尽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找出自己最恰当的位置,就是在这个发展中,你觉得最恰当的位置是什么?一方面怎么样还要向前发展,和谐地向前发展。 
 
  所以我们说,这个中庸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高层次的道德,所以我们说要做到它是非常不容易的。 
 
   全文:  
  (孔子,一位被称为“圣人”的老者,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仁”则是它整个思想的精髓。在《论语》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这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所占有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什么呢。中国政法大方尔加学教授将带领你走进孔子的视野,讲述他眼中的“仁”) 
 
  今天我给大家讲孔子“仁”的思想,那么“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的人说占有最高的地位,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部分就是“仁”。那么“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 
 
  那么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仁是怎么回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论语。颜渊》 
 
  仁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那么“仁”确实非常难;但是“仁”做起来也非常容易,怎么容易呢?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也很简单,你只要想“仁”,“仁”就到了,你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就没有“仁”。那么从这话里可以看出,“仁”是你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象佛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自己内心。 
 
  (在孔子眼中,“仁”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小到个人理想的培养,大到国家治理的理念,处处都体现出了。孔子“仁”的思想。那么孔子的“仁”。具体是怎样体现的呢?) 
 
  那么“仁”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如果你能达到这样几种意识,那么你也就达到了“仁”。“仁”里头包含了哪些意识呢?第一:人格意识。第二:人类意识。第三:人为贵意识,第四:人和意识。具备了这四种意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当然,我们说“仁”很难,为什么?因为这四种意识很难具备。这四种意识又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那么我来一项一项来讲。 
 
  第一:人格意识,什么叫人格呢?人格就是人的道德性,说这个人有人格,有道德。没道德那就没人格。那这个人道德很高尚,高尚就是人格高,这个人道德低下那就是人格低下。所以人格就是人的道德性。那么人格又包含着这样几个内容:人格与身份,人格与财富,人格的培养,人格的基础。 
 
  那么首先是人格与身份,那么孔子认为人格应该高于身份,孔子当然很强调等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证明君臣上下这种等级是要讲的。但是这种等级不能概括人格。人格高于等级。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帅就是身份。帅是高等级的,但是帅可以被别人夺走。敌人可以把你的帅给俘获,给夺走,但是人格是夺不走的。匹夫,普通的老百姓,不可夺志也,志是人格。你即使把我的帅给夺走了,或者把我给俘虏了,但你夺不走我的志,我的人格,我的自由可以被你剥夺,我可以被你捆起来,我可以被你关起来,但我的想法,我的思想,我的高尚的道德,你夺不走,“所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个“匹夫之志”和“三军之帅”的比较,反映出孔子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人格高于等级,你虽然等级比我高,但是,等级高并不代表你人格高,并不代表你道德高。我的道德可以超过你,鲁国的国君,曾经问过孔子,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论语。八介》 
 
  那么按照国君的观念,统治者的观念,君是有最高身份的,臣的身份不如君,既然臣的身份不如君,那么臣子应该绝对服从君,但是孔子提出了一个前提,前提是什么呢?双方之间先要讲人格,双方之间不光是上下级的关系,不光是高等级,低等级的关系,还有一个人格关系。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主他当然可以驱使臣子,指挥臣子,调动臣子,但是你要尊重臣子的人格,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这是首先的。然后臣子才能够对君主尽忠。才能够为君主所驱使,你要是不尊重我的人格,那我也没有法对你尽忠。我也没 
必要对你尽忠了,因为你不尊重我的人格,人格比身份更重要。 
 
  (在孔子看来,道德是人生最高境界,但是一个人仅仅追求道德是不够的。他还应具有一定的财富,当财富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而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有钱与做人绝无关系。那么孔子是任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那么有关人格意识的饿第二点,人格与财富,那么我们说人们讲道德,讲人格,和谋取财富是不是截然对立呢。在孔子那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人们有一种观念讲道德就不要财富,讲财富就不要道德,所以为“仁”不富,为富不“仁”,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在孔子这里讲道德和讲财富,并不是根本对立的。那么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所以孔子并不反对谋取财富。 
 
  这个《论语》第十章乡党篇里头记载了孔子的一些生活,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日子过得也是不错的,物质享受也是不错的,有肉有酒,有皮袍子穿,所以说追求财富和追求道德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但是孔子强调这一点,“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我求富贵,我想富贵,但是我不能违反道德,我不能为了富贵而抛弃道德,而抛弃人格,如果现在财富和人格冲突了怎么办。那我要人格,我宁可过贫困的生活,所以孔子说,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迷而》。什么叫如不可求,就是我不违反原则,不违反道德,如果在不违反原则,不违反道德的前提下,我能得到富贵。那我就干,哪怕给人赶车,执鞭,给人家赶车我也干,你让我违反道德,去取得富贵,那我不干,那我还是干那些我愿意干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人格和财富,人格和富贵,在孔子那里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孔子有一个学生非常有名——子贡,那么子贡大家知道,他就是一个大商人,经商,赚钱,他很富有,赚取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