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迷失在康熙末年-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凌啸都已经这么说了,魏东亭也只得作罢、他久任要职,当然分得出轻重,凌啸此来,必不是游山玩水的,明知山有虎还要偏向虎山行。可见他到江南定有要事、说不定就是为纺纱事情而来的,只要派出大队人马保护好他,就没有什么大碍了。 
  “贤侄与令兄不同,容若一向是先赞后责,你却是后赞先责,好个纺纱五不可行,问得老夫哑口无言、后生可畏啊,想当初,你阿玛尔辖也是如你这般蒙特壮志,一晃已经二十年了、故人之子,已是文武全才好青春,真是长江前浪拒后浪,后浪死在沙滩上啊!”魏东亭地叹。让凌啸起了兴趣,魏东亭作为海关总督,也算得上是熟知海外贸易的轻沛人才,能当面和他交流一二,也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当下马上问他。“魏叔、那个一条龙方案、您究竟是如何想出来的?” 
  “唉!说来汗颜,是你魏叔根据朝廷历来官办铜盐茶马的摸式,加上我那里一个西详幕僚的建议,才炮制出来,结果成了四不像的。幸得你地提醒。要事真的大张旗鼓起来。百姓有难了。”魏东亭的话让凌万分诧异。“西洋幕僚?” 
  “是个叫安德鲁的楚蒂冈教士。由于我们海关衙门有很多夷人事务。需要通事翻转些文书和对话,这才聘请于他在衙内。当时圣上问询各地督抚。我就征询一下他的意见,结果他说的一条龙即可以什么集权,又可以什么规摸,当时就用了他的想法。” 
  西详教士都进了大清海关的衙门、这让凌啸更加好奇。 
  “魏叔。现在地江南。夷人很多吗?” 
  “倒也不多。他们都是希望来传教的,所以才在陆上久居,但是常年往返贸易的红夷很多。要知道西行的思搬亚国已经把南详的吕宋岛占领了,荷兰国也占领了爪哇。听说还有英格兰国和法兰西国分别在蚕食天竺和安南呢!” 
  凌啸虽然不是学历史专业的。但是他知道郑成功从荷兰鬼子手里夺台湾,还有澳门被葡萄牙蚕食的事情,可是他不知道魏东亭说的这么多啊。天啊,现在才是康熙三十五年的1696年,整个中国的四边就都是洋鬼子了。要是加上相对较弱地北面沙俄和东面日本。简直是恶邻环伺。 
  “魏叔对红夷的长短有什么看法,还请向小侄教诲一番。”对于西方列强日后的强威,凌啸是刻骨铭心的、他忽然想听听这个时代里。最熟悉海洋事务地魏东亭是何想法、别人都不远万里来到家门口了、自己人都在想些什么? 
  “夷人精于造驭船只。擅于商贸,事事都精打细算到分分厘厘、犬其是火器有后来看居上的趋势,这都是对我朝的威胁,但是夷人离家国万里。只是癣疥之疾,真正于海防威胁者、乃是我朝侨民庵留而聚地南洋海匪。这些人才是不颠覆我朝不死心的心腹大患,所以今年盛夏,我才上折子给皇上、请求缩小贸易规摸,减少口岸,严禁夹带出外私逃之民!贤侄、你在圣上跟前也能说上话。到时候万一议论此事、还要帮衬一二啊!” 
  魏东亭的话、使得凌啸心里谅透了,别人都打到了门前,屋里人却要关门,问题是你的门有多厚?面对魏东亭的请求、凌啸只得支吾着应付一下。孤独啊。天地之间。举世众生。恐怕也只有凌啸一个人明白日后的这些强邻的能量和残忍。要说服一个人,他不觉得光凭空口可做到。所以他没有和魏东亭争轮,但是他已经将这件事情搁在了心头,自己要是面对民族以后可能的悲哀毫无作为,也白白浪费了老天爷地一声惊雷了。 
  在何筒的三百骑兵和魏东亭一干海标的护卫下、凌啸他们向江宁中进发。 
  凌啸在马上神色郁郁地想着心事、既然自己想要作改变的努力,就得有个章程。现在大张旗鼓鼓吹什么锁国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显然只可能被当成异端邪说,弄不好会惹祸上身。从康熙和魏东亭忌惮海外华人,诬陷他们是妄图颠覆清朝的海匪看来,康熙对于江山家业更加重视。这根本不是什么开门与关门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弱小民族统治庞大汉族的强烈担忧,更夹杂着视天下为一家之天下地纲常。为什么唐不怕开放?为什么大宋、大明都不锁国,到了清朝。就锁国了?原因在于他们都是汉族统治,不像清朝的以弱驭强。而康熙被孤悬海外的台湾纠缠怕了,被详人所造的红夷大炮轰死他曾祖父努尔络赤给吓住了! 
  ,凌啸忽地眼头一亮,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开海禁的目的是什么?是钱!是连年征战朝廷财政枯竭!想到这里,他忽然有了一个方向。 
  “爷!”姜隐打断了凌啸的思路,“前面就是江宁城了。” 
  “哦!”凌啸翘首顾盼、六朝古都,金陵王气,烟花秦淮、乌衣石头。数不尽的英豪,道不完地风流,这种名城,他实在难以不升起观望的兴致。忽地又连上自己刚才的思路,低头默然不语了,这里好像是后的国耻之地,没有今日国策的失误,何来日后积弱积贫几百年?! 
  凌啸忽然很奇怪,自己似乎在心里很怨怒康熙。为什么为自己是在康熙时代吗?那如果要怪也应该怪自己没有尽力啊。在走向城门的这段距离里。凌啸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自己要怪康而不是怪万历崇祯、怪雍正乾隆? 
  魏东亭不知道凌啸为何忽然如此郁郁寡言。他哪里知道凌啸是在心里思量为何怪罪他的皇帝呢。不过巍东亭很快就找到了自以为的答案。 
  城门口,虽然是人流来往繁密。接蹱摩肩的出出进进,兵丁、百姓、摊贩、行人和车马将城门处挤得很是热闹。但却别无迎接依仗。凌啸既是悄然而来,早接到魏东亭飞马相报的两江总督侍拉搭只是派了自己地中军官低调来迎接。魏东亭以为凌啸是少年新贵,对于排场很是在意。才郁郁寡欢的,正要安慰开解。却见凌啸注视着开路的骑兵,他们在狠鞭子驱逐摊贩呢。 
  “倒霉,这可是我们自己地里面种的胡瓜,交了市税,才拿来的。凭什么驱赶我们?” 
  凌啸忽然拍手道,“原来如此,所以我才怪你!”他的面上却毫无想通“原来如此”的快乐,只是愈加地苦闷了! 
 
 
 
  
卷二 不问苍生问鬼神 第120章 千古一帝可开脱,冒牌古人责无贷
 
  魏东亭见凌啸如此异常,感到很是诧异,要说凌啸是被路上的风险给吓傻了,也说不通啊,凌啸可是在大漠打过仗的将军,皇上跟前挡过火铳的人,哪会这么浪得虚名?他只好认为是开道的兵士太过粗鲁,使得凌啸不悦罢了,尤其是看到凌啸仍然怔怔地望着那个摊主,更加认定了这一点,于是吩咐下去,让海标骑兵收敛一点,这可是关系到江宁官场形象面子的。 
  经过这个摊主身边的时候,凌啸突然用官话问道,“乡亲,你们家有多少口人,多少亩田?” 
  那摊主见官家问话,战战兢兢地回答道,“八口人,十七亩水田,九亩旱田。” 
  “那你村里的其他乡亲呢?” 
  “大人,乡亲们的田都差不多啊,除了十来个好赌博的闲汉和药病罐子败落以外、就是几个大户的田多一点罢了。” 
  凌啸不再说话了,心里面苦闷加剧,竟是绕在脑海挥之不去。 
  他责怪康熙、是因为当他听到摊主的话。”自己地里面种的。“使得他在此意识到,大量的自耕农在现代产业里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这是至关重要的和平腾飞之路。现在刚刚经过明末的大战革命,清朝初年重新请点人口、分配了土地,地土兼并还没有达到很严重的地步,自耕农的土地为自己所支配、只要工商业的雇佣工人收入能够比种地的强、那么农民向产业工人的流动是自由的。当地主阶级并未空前壮大的时候。大力发展工商业,正是阻力最小,实现产业结构和平调整地最佳时机! 
  康熙的社会条件最适合发展,据自己的执事陶洲讲述。江浙一带的纺织机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台的规摸,从业人员近百万,是当时英国的十几倍。这些还不算民间大量的小型家用纺车,资本主义地萌芽已经到了量变升华成质变的关键时刻,又碰上社会基本稳定、农民基本自由的好时机。变革条件已经全部成熟。只要轻轻推一推、整个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就此不同。 
  康熙却拒绝了,他把科学文献束之高阁,他把造船厂纷纷关停并转。他把发明机关枪的戴梓流放盛天,军工生产枝术完全停顿和退步,后期抑制海洋贸易,闭关锁国。而他同时代的彼得一世愣是把一个比中国还落后的农奴社会搞成强国。 
  凌啸之所以不怪前面的皇帝。也不怪后面的君主、是因为他们根不可能去变革,即使主观愿意,也做不到。 
  明朝地万历时候。封建社会尚未受到明末清初那样的巨大冲击,在惰性的稳定中。资本荫芽还在孕育,地主阶级强大、想要变革。 
  难!崇祯朝不保夕,悲惨!顺治还在打仗,南明未灭、后来胜利了,他又二十四岁早死,怪不得他!康熙当了六十年皇帝、定了很多规矩,整个朝廷国策都已经定型。他儿子雍正再到孙子乾隆唯有沿袭、旧体制暂归稳定,不易变矣。也怪不得他们了!至于后面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只能可怜,却怪不得他们了。 
  如果康熙是一个不知道落后,也没有接触自然科学知识地人,凌绝对不会怪他。但是凌啸知道。康熙接触了西洋科学、也知道自己落后。 
  康熙是当时的中国人里面自然科学知识最丰富地人,但他对科技非真感兴趣,只是当成了摆设而已。 
  凌啸清楚地记得,历史上的康熙是酷爱西详科技的人。当时地传教士带来的科技知识。康熙是好学的,他曾学过一些西方数理化基础、甚至还学过法文,他也用过一些西方传教士做官。还让他们翻译科学著作。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被康熙用来为官廷迷信话动服务:怀仁白晋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