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第5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畏舰地模式。

    这些搜购来地旧式武器装备被谭延集中起来做为扶植俄国分裂势力地投资本钱。这些过时地装备对于中国陆军来说和废钢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俄国地方叛力眼中却是非常不错地武器。

    除了略有陈旧。九三式步枪和俄国陆军地水连珠是同一时代地产品。而俄国陆军从大战开始到退出战争也没有满足人手一支枪地基本要求。

    对于支持俄国反叛势力。这项工作将会由内务部来完成。在西伯利亚内务部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个仇视布尔什维克政府地沙皇旧部。而在中亚地区只要有点规模地反叛势力内务部都会支持——西伯利亚虽然广袤。但是人口数量决定了要想扶植一个长久存在地政权就必须要集中扶植一个。若是像中亚那样搞“多头”会被初步稳定下来地俄国苏维埃政府轻易地各个击破。。

    列入内务部视线地所谓“白俄匪军”地领导人名单一大串。然后根据其活动和影响地范围最终决定到底支持哪一个。邓尼金、高尔察克、尤登尼奇等人赫然在列。而高尔察克则成为中国支持地主要地目标。当然内务部也对高尔察克进行了全面分析地结论却是非常不佳。只是没有更好地选择。

    当中国将注意集中到俄国身上的时候,七月四日奥匈帝国陆军中的一个团在后方兵变,但政变未遂——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开端匈帝国已经严重透支,这次兵变则是这种严重透支国家元气最激烈的表现。根据内务部的情报表明,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内部都不是很稳当在中国断绝同德国的关系后,同盟国的物资补给则更加困难,国内的境况也每况愈下,国内四处酝酿着革命的空气,在这点上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更加明显。

    不过在战争问题上中国持了一如既往的缄默,只是中国继续加强内部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随着战争进入尾声,虽然协约国在中国的订货依旧不少,而且因为物价上涨的因素成交量甚至上升是战争结束已经是大势所趋,战争结束后中国的相关企业该如何转型,如何来消化目庞大的失业工人。

    关于如何安置失业工人的问题,谭延从五年前战争尚未爆发的时候就已经着手考虑,而事实证明他的某些想法是有些杞人忧天了——这五年来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工人阶层扩张速度最快的时期,繁荣的战争产业促进了中国工人阶层规模的扩大,同时也造就了相当数量的“中产阶级”。以目前中国工人的收入水平而言名中国工人的收入在租房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过得非常宽裕,并且有能力支持一个孩子上大学——这完全得益于谭延一力推行的劳动保障法及其相关企业法规的制订,虽然中国的劳资纠纷依旧存在,但绝对不会到达罢工这个水平。

    在谭延看来战后的和会对中国来说意义不大,无非是全球殖民地再分配的问题中国已经在开战之初便通过贸易交换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并且还通过政治交换从协约国手中获得了两个太平洋群岛些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是对中国日后的全球布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唯一遗憾的便是在战争期间由于谭延过于谨慎不肯贷给协约国或是同盟国贷款协约国战后的经济命脉控制力度不如美国,不过福兮祸所倚国手中控制着三十亿对协约国的巨额贷款在战后要承担来自协约国更大的政治压力,中国的七亿华元对协约国的贷款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中国也就成了英法两国一个不大不小的正常债权国。

    八间根据内务部的报告,德国政府正在试图和协约国政府接触,德国虽然击沉了中国的人道主义船只,引发了中国撤侨中断中德之间的贸易,但是中德之间的外交关系一直还是保留的,而德国也是投桃报李对留在德国的中国人并没有为难,德国政府便是想要通过中国来建立与协约国之间的联系通道。谭延的倾向也是积极促成德国与协约国媾和—做为调停人若是调停成功将会有巨大的政治收益,即便不成功对中国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会因此提高国际声望,这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谭延没有理由拒绝。

    德国看不到胜利是有充分理由的,美的加入虽然现在看不到什么效果,但是自美国加入战争初期被协约国下了绊子白白打残了两个师之后,协约国立刻采取低姿态迎合美国,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国登陆欧洲的士兵多达二十万人——这一次美国人充分吸取了教训,这些军队牢牢的掌握在美**官的控制之中,不经过充分的训练不会走上战场。英法自然是理亏于前对此最多是抱怨,不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美国就可以动员如此多的兵源并且登陆欧洲,这不能不说美国的战争潜力巨大。

    根据内务部得的情报显示,在美国本土

    内便建立起数座大兵营专门来训练新兵,可以想象甚至是百万的美国士兵登陆欧洲战场的情景。当然新兵和老兵有着不小的差距,就算是中国士兵到了欧洲战场也很难说是那些百战千劫后幸存下来的老兵的对手多是靠武器装备来顶住,可是中国陆军的武器装备与欧洲战场上出现的武器还远未到达形成代差的程度。

    从美国参战可以为协约国提供近乎无限的兵源与无限的战略物资来看,德国在这个时候选择媾和退出战争是非常明智的。如果说德国迫于美国参战而有了选择退出战争的心思,那么像奥匈帝国这样的重要的伙伴退出战争则是国内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然奥匈帝国也不会发生小规兵变。

    还有一件事令谭延感到非常警惕的是美国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流感病例,发病时间非常快,而且死亡率明显的不正常—这是谭延最为关心的内务部很奇怪为什么总统要将珍贵的海外情报资源用到监控美国医院情况上面来,尤其是非常明确的指出是关注美国出现的流感病例。

    美国出现高致命性流感令谭延如临大敌,他很清楚这是“西班牙流感”的前兆,这场席卷全球的流感狂潮在数个月内便卷走了比一战四年死亡人数还多的人命,它加重了欧洲流血的速度,同时也加快了战争结束的脚步。为了遏制这场流感给中国带来的麻烦,谭延已经命令将大量的板蓝根、来苏水、双氧水、口罩、感冒药、退热针剂列为战略储备物资,在全国各省和重要的大城市就地建立仓库储备。在获悉美国高致命性流感的消息后刻严令海关严防死守,所有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疫措施,发现有提问不正常者立刻关入隔离区进行医学观察。。

    当然中国的这一反常举动除了带来不少的抗议声之外,并没有在国际上引人注目,因为大家都忙着战争,都希望对手先抗不住而选择投降。

    不过谭延心中却很清楚,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兵涌入欧洲,流感在欧洲大面积爆发的可能性会越来越高洲迟早会因为自己的疏忽付出足够的代价。

    至于德国有心终结战争的事情,中国先将德国政府的意愿透露给美国——欧洲战场上四年来倒下的士兵可以用百万来计算,至于平民更多,整个欧洲都面临崩溃的边缘,双方已经结成了死仇果提前告诉协约国,中国是绝对不可能调停成功的只有美国陷的并不深,威尔逊总统也有很强烈的意愿来结束战争件事由中国和美国一同操作,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虽然谭延对通过和谈来解决战争的手段并不抱有任何侥幸心理是他还是非常期待这种手段能够结束战争——双方坐下来谈无非是成功或是失败两种可能,一旦成功达成协议,那么就意味着德国会以较小的代价结束战争,那么德国的恢复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同时也避免了军事上完全受压制的局面,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下一次战争更早的到来。

    现在中美两国的主要焦点便是在于海军的扩充问题上,美国是不可能放弃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因为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弹药投掷能力远逊于东云级战列舰,更何况东云级战列舰的速度要比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设计航速还要高,美国会在太平洋上受到很大的压制。另外中国的“皇帝级”舰艇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更是一块心病——虽说中国现在只是进行建造船体,但是谁又能保证它不是一艘战列舰?如果在建的三艘皇帝级舰艇摇身一变成为传闻中的湖南级战列舰,那美国将会在太平洋上又莫名其妙的落后中国,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

    中美两国在战舰问题上你来我往,谈判桌上双方人员在打嘴仗,但是谈判桌下双方谁也会放松战舰建造——美国方面本来有意是放慢施工进度,而中国天津舰船设计院则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拿出了“湖南级战列舰”的设计模型,这又逼迫美国加快了造舰的脚步。可以说在谭延有意识的指挥下中国政府在海军问题上释放了一个又一个烟雾弹,甚至连海军将领自己都认为用不了四五年的时间中国将会拥有更加强大的湖南级战列舰做为海军的新旗舰了。

    这样接连不断亦真亦假的烟雾弹投放下去,美国的国力因为同时开工建造十一艘主力战舰而使得财政捉襟见肘,加上欧洲的问题,1918年的美国财政让政府和民众感到极为担心。现在美国的状况令最坚定的造舰派也感到信心不足,所谓的“十一艘主力舰”随时都会面临缩减或是停工的局面,但是这并不是说停便可以停下来的,先期的投入加上大量的造船工人及其相关产业的订单,这都是让美国政府感到前后为难的关键因素。。

第四百章 稳若磐石Reens。() 
中美之间的关系虽然并不足以影响世界,但是目前的局势与欧洲当年英德之间的海军竞争何其相似?幸而现在谁都可以看得出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中美矛盾就算再尖锐也不可能导致战争,这对协约国来说恐怕还是利多于弊——中美是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