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文学的趣味
  单词独句,无所谓趣味。〃你好!〃用在礼仪社交场合,已经成为一句刻板平常的礼貌用语,一句客套话,它已沦为一种形式的语言,内容虚化,意义公共化。但是,假如一个人对你恨恨地说:〃你好!〃那他就有特殊的内涵。你得去联系他说此话的背景,他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去揣测他的深意。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获得了趣味。
  文学就是通过语境,赋予程式化语言以丰富趣味的文体。文学鉴赏就是解除人与世界的疏离与阻隔,使世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来,与读者相关,让读者发现没发现的,从中获得趣味。人的趣味投射在事物上,再创造了事物。〃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蜡烛已经不是只有照明的实用功能的蜡烛,而是获得了审美功能的蜡烛。读这样的诗句,人就获得了审美的趣味,从而再创造了自己。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文学的趣味》一文中说:〃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的的趣味表现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①在朱先生的表述之中,〃辨别〃〃评判〃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鉴〃,〃玩索〃〃欣赏〃就是我们所说的〃赏〃。
  趣味似乎是与既定的标准为敌的。如果趣味有标准的话,也似乎是多标准的,甚至是反标准和新标准的。在趣味那里,理解原文的意思显得相对地不重要,它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断地向原有的记录挑战,破记录是它优秀的运动能力的证明。趣味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标准,它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权利。如果丧失了这一点,人脑就变成了一台电脑,控制键操纵在别人的手里。
  趣味讲究第一印象,讲究感受。好比一道菜,美食家一般不会过问有没有放盐、辣椒、花椒、味精,而只是一味沉浸在感受的享乐之中。这感受,就不是A咸B麻C辣D烫所能穷尽的。或者根本就不涉及味道,而纯粹是心情。《项链》中玛蒂尔德与其丈夫面对一锅汤,一个无味,一个大叫真香,即为心情之不同也。尝菜不在尝,而在考究作菜的工序,用了什么锅,烧的什么柴;读文不在读,而将其肢解为作文的工序,文章的主题结构,即失去了对趣味的追求,是舍本逐末,捡起芝麻丢西瓜。
  把一篇文章敲进电脑,电脑不会鉴赏,因为电脑不了解人类语言,不会参与人的语言活动。只有人脑才能见仁见智,见出趣味,不能见出趣味的,就是价值盲。钱钟书说:〃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这种病症,我们依照色盲的例子,无妨唤作文盲。〃〃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好多文学研究者,对于诗文的美丑高低,竟毫无欣赏和鉴别。〃〃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的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②钱先生对这种文盲的讥刺,用在某些教材编者、教参作者、练习题设计者以及众多的照本宣科的语文先生们身上,一点也不过分。比如以前的教材编者,放着那么多优秀的文学遗产,他偏偏不选,以为是某某党派、某某阶级、某某敌人戴过,虽是珍珠,怕有细菌和异味。或者虽然选了,却对其中真正的美感视而不见,以其出身、衣冠、地位、思想倾向取文论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编者看来,其一,朱先生反过美帝,不吃美国人的救济粮;其二,朱先生曾被毛泽东誉为爱国知识分子,是钦定了的历史人物;其三,本文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可以应证或声讨被钦定的历史罪人的罪过,所以可以用此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
  趣味似乎也是拒绝过度分析的,因为分析过度,则对趣味的整体性造成了破坏。以前我们分析文章,是〃剖尸模式〃,即把一个美艳绝伦的少女,做尸体解剖,看她花花绿绿的五脏六腑,而不是看她的花容月貌、楚楚动人的笑脸、叫人心醉的声音,总之,不是看她生命流动的美韵。剖尸容易,尸体是死的,可任由我们摆弄。这时候,一个丑八怪都可以来剖尸。但要让一个活生生的少女焕发她所有美艳的光辉,非要一个充满活力的情人的激发不可。目前,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缺乏雄性激素,内分泌失调,变成了钱钟书所说的太监,面对一篇美文,无能为力,只好怒起歹念,先把它杀死作冷处理。然后让学生看美人毛孔里的细菌。对此钱钟书也有讽刺:〃世界上还有比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识字更多的人么?然而有几位文字学专家,到看文学作品时,往往不免乌烟瘴气眼前一片灰色。有一位语言学家说:'文学批评全是废话,只有一个个字的形义音韵,才有确实性。拜聆之下,不禁想到格利佛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的故事。〃③
  但是趣味就是清除理性,只余感性吗?钱氏指出这种现象,仍属于文盲一类:〃他会怒喊,会狂呼,甚至于一言不发,昏厥过去这就是领略到了无言之美的境界。他没有分析谁耐烦呢?他没有判断那太头巾气了。'灵感'呀,'纯粹'呀,'真理'呀,'人生'呀,种种名词,尽他滥用。滥用大名词,好像不惜小钱,都表示作风豪爽。印象倒也不少,有一大串陈腐到发臭的比喻,他做篇文章论雪莱,你在他的文章里找不出多少雪莱;你只看到一大段描写燃烧的火焰,又一大节摹状呼啸的西风,更一大段刻画飞行自在的云雀,据说这三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就是雪莱。何故风不至于吹熄了火,火不至于拷熟了云雀,只能算是奇迹吧。〃钱说,与其说这是创造印象式,不如说是捏造模象式。④钱所说的这种批评鉴赏现象,是理性缺乏,感性泛滥,缺乏价值判断与价值根据。借此对照目前的语文界,应该是既无理性,又无感性。理是有的,某某主义,某某语录,某某文件,某某政策,某某术语……但这不是理性,因为这些东西,并不为说话者真正理解。既无理性,感性自然难以调动,即使对一篇文章,颇有些触动,因为狄德罗所说的内在感官的缺乏,没有定型的美感范式,这种感性,既不深刻,也不明确,更不会强烈。好比一碗水倒下来,因缺乏相应的容器,结果这碗水给浪费掉了。人类的美感范式,应该是一代一代地积累并遗传下来的。缺乏理性感性,这样的人面对一篇再好的美文,也会是一个〃文盲〃,这就是目前语文界的半身不遂的状态。
  那么,鉴赏的标准究竟在哪里?在鉴赏过程中,依据什么样的尺度,才能养护好文学的趣味?这就是下文要探讨的问题了。 

(二)鉴赏的标准


  我们强调对文本,特别是对文学文本,要进行个性化阅读,那么,是不是可以说,阅读和鉴赏,就没有一点客观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于对于文本中同一个对象,产生了针锋相对的认识时候,第三者也不能加以仲裁呢?一个文本,艺术性本来不高,有些鉴赏力差的读者,偏偏要叫好,这艺术性高下、鉴赏力强弱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一个判断尺度的问题。没有鉴赏的标准,缺少判断的尺度,鉴赏根本无法进行。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对文本读不进去,要么就胡乱评价,把公鸡当凤凰,拿鸡毛当令箭。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鉴赏标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要尊重文本和作者的原意,孔子讲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和〃信〃,都讲精确,不能掺进读者的主观见解。因此,他们对于文本,喜欢像清朝桐城派那样,精析原文的义理,考证材料的真伪。到现在,我们的阅读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原文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感情。在某些先生看来,鉴赏的难点就是〃建立理性的思维判断,客观、全面地评价文章的得失〃。⑤虽然在高考考纲里评价与鉴赏放在了一起,但是对学生评价能力的考察,在试题里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也无法得到体现。二是要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有时是政治意义。凡是揭露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总之,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丑恶现象的文章,都具有革命性、人民性、批判性和进步性。不然,就有软弱性、局限性、落后性甚至反动性。〃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的作品,有的也可能带有消极的因素。因而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它。如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反映了他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今天,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陶渊明的隐居思想是否还那么令人向往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⑥在该先生看来,所谓〃积极健康〃,就是〃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具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所谓〃消极〃,就是陶渊明的隐居思想不利于我们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一代,也就是成为政治的人。三是技法鉴赏。〃文学类技法鉴赏题的典型命题思路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而什么是技法呢?此书将其梳理如下:⑦

  表达方式:叙述(顺序、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
  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详略。
  语言辞格: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以上就是目前中学语文鉴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