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上就是目前中学语文鉴赏标准体系的一个基本轮廓。对于第一点,一味强调按照文本原意来阅读,把作者和作品本身当做一个标准,来衡量阅读鉴赏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这是一个妄想。为了得出原意,我们虽然穷索冥搜,参考了作者本人的创作谈,他的朋友、亲人的回忆录,以及作品内容所涉及到的原型材料,仍然无法提取出100%纯度的原意。有时这样的提取,虽然读者信誓旦旦地认为就是作者的原意,但实际上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作者已经故去,死无对证,我们还可以信口雌黄。要是作者在世,叫作者来做那些阅读试题,与试题设计者的标准答案对照,作者说不定都不能及格。作家莫怀戚有篇散文《散步》选进教材,有道阅读题问:散步的时候,小孩为什么走在后面?答案是因为这小孩懂礼貌。有人拿这题问作者本人,作者说:散步的时候,当时的情形就是那样的。1990年有道高考题,仍考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o葛朗台》选段。这段写葛朗台每月给太太的零用钱从不超过六法郎,但仍忘不了问一句你想要一点什么吗。葛朗台太太拒绝了,〃她觉得做母亲的应该保持她的尊严〃。接着文中有一句话:〃这种伟大真是白费!〃对这句内容的理解,A〃伟大〃是对葛朗台太太而言的,表明作者对她品德的赞叹。B〃伟大〃指葛朗台的自我感觉,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C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太太的同情。D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答案是除了B,其他都对。因为出题人认为,〃这种伟大真是白费〃是作者对葛朗台吝啬行为的评价,不是葛朗台的自我感觉。但我觉得,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看成是对葛朗台的心理描写一种评价自己行为价值及效果的思维活动的揭示:在常人看来是非常小气的行为,但在葛朗台看来是一种伟大,就跟下一句紧接着写的:〃葛朗台自认为对太太慷慨得很〃。作者借葛朗台的自以为是,来打葛朗台的耳光,且这个耳光,打得具有何等的大师风度。因为反讽手法,比直接的讽刺高超多了。标准答案能够标准地理解原意吗?我看未必。当然,我承认我的理解也不标准,但我至少不会粗暴地认为选A或C或D是一种错误。我只是揭示了文本含义的一个有限的方面,或许它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而根本不只这四条。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我们教导学生,理解不仅要客观,评价也要客观。评价怎么客观呢?就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看世界,是唯物的观点,劳动的观点,人民的观点,辨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这些统统也是文学的观点。比如上文提到的陶渊明的隐居思想,从历史的观点看,是反封建的,但也是反时代的,反社会的;从辨证的观点看,既是积极健康的,又是消极病态的。那么我且问你,当你对隐居思想是这样认识的时候,你究竟是赞同隐居还是反对隐居呢?如果要你作出行为选择,你是选择隐居还是选择斗争?你如果说,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既赞成隐居又反对隐居,既选择隐居又选择斗争,那么可以说,你在玩文字游戏,你是一个没有价值观的人。所以我们自认为用客观的认识标准在改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际上等于说了一大堆废话,没有谁会把这种废话放在心上。这里的谬误在于,本属于人生价值范畴的隐居思想,我们用政治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就像用一架称大象的台秤,去称一只蚂蚁,得出的结论是,蚂蚁的重量既等于零又不等于零。有个笑话说,一只骆驼,生了一只千里马驹,骆驼一看自己的孩子背上没有两个驼峰,大哭:〃我做了什么孽啊,生下这个怪胎!〃比比看,政治学上所谓的两点论,一搬到文学上来,像不像硬是要千里马背上隆起两个驼峰呢?带了这种有色眼镜去看别国的人,彼时之人,看到的总是政治制度的化身,政治朝代的抽象,人性的东西被政治遮蔽了。因此在这种人眼里,莫泊桑《项链》里的玛蒂尔德不是人,是具有强烈虚荣心的小资产阶级小妇人,她的悲剧不是基于人性的弱点,而是由于资产阶级制度的不合理;而《琵琶行》则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和琵琶女对腐朽昏庸的唐王朝的有力控诉,反映了封建制度必然覆亡的历史命运。读文学是为了应证政治教科书的结论,这就是当辩证唯物主义在文学阅读中教条化了之后的必然恶果,实在可笑之极。
最后看看鉴赏教学的第三个标准体系。这个体系也被公式化了。技法鉴赏题的出法,就是技法鉴赏的公式。拿到一段文字,就将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布局谋篇这些大概念里的小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往上边一套,并用第一个标准体系里的理解原意,把这些语言的内容做一番概括。如分析《药》里坟场景物描写,要抓到〃路的两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祝寿时候的馒头〃,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有什么效果)写出了坟墓的形状(写了什么内容),含蓄而深刻地(有什么效果)揭示出在封建时代,富人的幸福建立在穷人的痛苦之上(写了什么内容)。如果还有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也是这种套法: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高挑和美丽。结果《药》、《荷塘月色》这样的名篇写景是形象生动,《党员登记表》里的硬写景也是形象生动,因为都用了比喻,所以在艺术判断上,都可以打100分。殊不知《药》是一流作品,《党员登记表》只能算速朽之作。可见这样套,可以套出考试的高分,却要套出审美的谬误。
综上所述,目前还在教学中流行的鉴赏体系,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任何标准体系,都是依照相应的概念建立起来的。而概念是对认识对象集合特点的抽象。大凡文艺鉴赏的标准体系,是对于当时主流话语所认为的优秀典范的文艺作品在思想、艺术、语言等方面特点的总结概括,这种概括所产生的概念和原则,形成人们判断一部作品好坏优劣的一般性观念。我们发现,现行中学语文鉴赏体系的概念,思想性的,基本上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中来;艺术性的,有舶来品,如小说三要素,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古代文论,如线索、铺垫、渲染、散文的形与神等等。这样问题就来了:由于思想方面的政治偏见,我们排除了古今中外很多艺术性方面的优秀作品;由于艺术性概念的非古即洋,我们又没法对中国现当代优秀白话文的审美典范进行概括总结。经过这两道筛子,结果大量的劣质文章涌进教科书和我们的视界,在这些劣质的范例之上,必然建立起低劣的审美标准,使我们的审美观念发生错位。
具体说来,现行中学语文鉴赏体系,有以下的概念困境:一是没有现代的人文概念,人在国家、集体、历史、民族、阶级等这些政治概念中,在语法、修辞、章法等技术概念中,是没有位置的,甚至是视而不见的。中的玛蒂尔德丢失了别人的钻石项链,不像我们今天那些无赖之徒那样逃之夭夭,而是含辛茹苦,不惜用十年大好青春挣钱还债,有着做人的良好信誉和感人的自尊,这是为人的一种善。《荷花淀》里的水生,作为游击队队长抗击日寇固然伟大,但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他的体贴入微,也就是他的善,才成就了他的这种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因为这种善,是他杀敌的出发点,是他的仇恨和正义的基础,是他与一个无原则的杀人狂相区别开来的一条界限。但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人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所以就视玛蒂尔德的还债为一种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或片面强调水生的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善的光辉。读者在这种鉴赏活动中,只有政治是非技术对错问题的判断,没有人文价值判断,读者的道德标准自然难以形成。二是技法概念并不是一个缜密的体系,许多是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体系的遗物,直观性强,模糊性大,内涵外延不明,界定不清。比如〃他高兴得飞了起来,像一只鸟儿一样〃,这句话,可以判为比喻,也可以是比拟,还可以是夸张,这反映了中国式直觉思维在概念上的含混。渲染和烘托,原是绘画上的概念,引进文学鉴赏,本是把一种技法,做形象化的比喻。这种比喻性的说法,本不能离开当时具体的批评语境,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用到其他场合来推理,但我们往往就沿用过来,不做界定,去判定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当然,文学语言本就是歧义和多义的,难以用一个死的概念将其界说。它之所以是这个概念的属性,而不是其它,说明它肯定具有与它物有所区别的特质。但在运用概念鉴赏的过程中,这个概念产生时的原始对比已经不复存在,这样就落入了思维的形式化和绝对化,也就是落入了鉴赏的末路。三是技法概念,从一些蹩脚的文本中来,从而无形之中降低了语言的标准。比如讲到排比,现在的参考书还在引用阶级斗争年代那些假大空的口号:〃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充满了政治激情,拿这样的语言当标本,与其他语言范式对照,易把好的判成坏的,坏的判成好的。四是技法概念不能新陈代谢,老概念已经不能规定新的语言现象。就现代的情况而言,中国语言产生了两次裂变: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虽然叛离了文言,但仍用文言的修辞概念,去对白话的技巧进行审美;二为上世纪70年代朦胧诗的兴起,其语言技巧,对五四以后的白话,多有反动,而我们仍旧用白话的观念,去审视朦胧,结果是手足无措。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有时在做语文题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