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通线上的潜水艇和飞机都集中在那里。德国人并不打算从那里逃走。必须用武力赶走他们。追击敌第36军就要消耗预备队,没有预备队就不能在摩尔曼斯克方向发起战役。我又问道:“难道我不能使用现有的预备队吗?”答复是:“不能。大本营再也不给你任何兵力了。相反,还不排除在近期内从你那里抽部分兵力,调到西方向的可能性,而且,这里指的恰恰是眼下正在追击德军的第19和第26集团军的那些兵团。”
  这就是问题的军事方面。也无需再作进一步解释。我们必须把位于卡累利阿方面军中央地区的兵力为其他方面军保存下来,而我们自己则要考虑,如何把步兵第31军尽快从坎达拉克沙调往摩尔曼斯克,以便趁沿芬兰内地撤退的德军兵力赶来之前,解放北极地区。战略侦察查明,柏林不打算放弃在挪威北部的基地和芬兰北部的镍矿场。但是,看来问题还有其政治方面,大本营也许认为没有必要把这方面通报部队。两周以后,当从坎达拉克沙、乌赫塔和芬兰中部撤退的德军到达波的尼亚湾时,问题的政治方面自然就暴露出来了。整个这段时期,莫斯科一直就停战协定问题与赫尔辛基举行谈判,到9 月19日便签署了协定。
  在这样的条件下,德军调到芬兰境内对芬兰来说是十分危险的。赫尔辛基政府由于担心苏联政府指责芬兰不遵守协定以及由此而可能产生的后果,便不得不用武力赶走德军。这种情况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是发人深思的。甚至在战争中往往也有这种情况,即政治解决问题比军事解决更重要、更有效。
  我国政府的方针是正确的。芬兰外交部长向德国大使声明,他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中断,而且早在9 月初无线电台就向芬兰全国广播,德军在9 月15日以前撤出芬兰国土。由于不希望同自己原先的盟军打仗,芬兰武装力量统帅部便向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建议友好地解决问题。不久我们得知,德国人只同意把芬兰军事区的界线移到波的尼亚湾北岸。原来,在进攻苏联之前,德国与芬兰已经商定“控制范围的划分”,即从奥卢港往东划一条假设线,该线以北的一切军事行动都由德军负责。现在,这条线则由北纬65度大致移到北纬66度,尔后沿苏联国境延伸。这表明,拉普兰地区仍控制在德军手中。
  然而,9 月19日,芬兰承担了把仍然留在芬兰境内的德军驱逐出去或加以拘禁的义务。于是,我国政府所注意到的一些因素,这时就发挥了作用。9 月底,芬兰人曾想把德军逐出凯米、托尔尼奥等沿海城市,在10月第一周内他们做到了这一点。随后,他们向罗瓦涅米市发动了进攻。德军伦杜里奇上将指挥的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部设在该地。占领军烧光了罗瓦涅米市,才向佩特萨莫撤去,沿途大肆破坏。从前受官方宣传欺骗的许多芬兰人,现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们擦亮了眼睛,开始帮助自己的军队驱逐德寇。到10月底,芬军已把德国部队分割成两部。一部撤至西北,扼守挪威边境附近的基利皮萨尔维地区;另一部在伊纳里湖旁占领阵地,掩护通往佩特萨莫的道路。11月,芬军缓慢向前推进,迫使伦杜里奇的部队撤退。为了肃清基利皮萨尔维地区的德军,芬兰人需要花整整六个月时间。但是,我们对此并不感到为难,因为这个遥远地区没有重要作用。重要得多的是,撤往佩特萨莫方向的德军与拉普兰地区北部的德军汇合起来。
  对芬兰人是不能指望他们会继续给予协助的,因为到12月初他们已开始把武装力量转入和平状态。消灭从佩特萨莫到伊纳里湖和基尔克内斯地域的德军集团,仍然是卡累利阿方面军的事。秋季及晚些时候出现的情况就是如此。那时,在9 月中旬,还必须再敦促一下芬兰人,使他们对德国采取行动。从这里我们看到,问题的军事方面是同政治方面紧紧交织在一起的。
  我未能马上弄明白的事,第19集团军司令员г·K ·科兹洛夫就更无法理解了。当我向他传达新的指示时,他很久不肯相信这一点。合围敌军集团的主意大诱人了,因此,我不得不又下达了书面命令。随后,方面军政治部主任K ·Ф·卡拉什尼科夫少将又到那里去,专门检查命令执行情况。从这时起,追击敌人是快速性的,不实施复杂而深远的迂回。我军以各种火力消灭敌人,把他赶出苏联国土。到9 月17日,第26集团军已前出到战前的苏芬国界:到9 月30日,第19集团军也肃清了苏联境内的德寇。
  现在,从拉普兰的峭壁到拉多加湖的洼地,几乎整个苏联国界都已光复。目前,只有北极地区仍被敌人盘据,德军山地步兵第19军依靠钢筋混凝土和石质坚固工事作掩护,驻守在那里。在三年期间,敌人在该地建起了拉普兰防御要塞。芬兰一退出战争,敌人就拼命增修防御工事。我方侦察不断通报,敌人的专业建筑部队正在夜以继日地钻凿岩石,修造新的钢筋混凝土和装甲火力点与掩蔽工事,挖掘堑壕和交通壕。在我们当面九十公里长的战线上,布满了桩砦和防坦克壕、密集的地雷场和铁丝网障碍物,遮断了所有的山垭口、谷地和道路。各制高点都变成了真正的山地要塞。此外,朝海方向有配置在掩体内的岸炮和高炮掩护。各筑垒工事之间有无数的河湖、峭壁、沼泽与泥潭。
  德军企图依托防御要塞,阻止苏军进入挪威,保护其巴伦支海的基地。佩恃萨莫—基尔克内斯敌军集团共有五万三千人、七百七十门火炮和迫击炮、一百六十架飞机和四十五艘军舰。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部(新任参谋长是根据我的提议从秋季升任此职的A ·H ·克鲁季科夫中将)和司令员都在为一些问题绞尽脑汁。德军山地步兵第2 师师长杰亨中将在被我截获的命令中引用希特勒的命令说:无论如何也要守住北挪威的阵地,特别是镍矿开采区。命令写道:“我们可以让俄国人向坚固筑垒的支撑点猛攻,然后通过反突击将他们消灭。一切有利条件都在我们一边。我们有作好反突击准备的快速预备队,能在敌人被我支撑点的致命火力打得流尽鲜血的时刻实施突击。尽管芬兰在政治上背叛。我们仍奉命守住防线。这表明,防线必能守住。你们知道,必须这样做的原因是:我们需要科洛希奥基的工厂加工的镍和铜。在最近几天,这里的冶炼炉将重新冒烟。此外,我们恰恰要在这里告诉俄国人,德国军队还存在,并将守住俄国人无法攻克的阵地。”
  希特勒匪徒还继续从陆地、空中和海上往北极地区赶运增援。我北方舰队特种支队的一个侦察群已在瓦兰格尔半岛敌后的山中恢复了活动。B ·良德领导的三名勇士定期向自己的首长报告敌运输船在瓦兰格尔峡湾的动向。从给我们送来的报告中得知,佩特萨莫与基尔克内斯之间地区的兵力正迅速增多。动作缓慢是不利的。
  在准备进攻的过程中,我们多次讨论了使用方面军作战兵力的各种最佳方案。多数人赞成快速行动,但也有反对意见。有的人断言,在极圈内地区无法实施大兵团和重装备的机动。这些指挥员是不对的。但他们的意见也有自己的理由,它反映了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大家知道,德寇发动战争后向我国领土推进最不顺利的恰恰是在摩尔曼斯克地区。其中,尽管苏军官兵的坚定勇敢起了主要作用,但摩尔曼斯克地区对组织进攻极为不利的地形、气候特点也起了一定作用。当然,在以往三年内,这里的自然条件没有变。然而,现在却是我们而不是德寇,要在看来简直无法展开积极战斗行动的条件下克服对方的坚固防御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极圈内地区作战在伟大卫国战争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进行攻防,任何地方都不如我们经历得多。甚至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样的作战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考虑到参战兵力之多和现代化技术兵器,那么它在整个战争史上也是唯一的。由此也就决定了这种作战连同它取得的各次胜利和出现的各种失误都是有教益的。
  为了使非专业军人或未曾到过这些地方的读者懂得这种含意,我们简要地说明一下地形。请想象一个极圈内地区以北的濒海高原吧。部分海面虽不封冻,但却十分寒冷。时而从海上向内陆刮来摩尔曼斯克夏季所特有的强风。时而越来越强的冬风又向海上刮去。在秋季常有的恶劣天气里,雨雪交加,常常一夜之间便满地冰霜。寒冷的空气里饱含着潮气。有时,透过墨西哥湾暖流的迷雾又吹来北冰洋的阵阵寒风,这时,天气就变得十分阴沉。脚下潮湿、烦人的冻土给人一种荒凉之感,地表的深处是一片片永久冻结的小洲。可是,战士们却睡在这样的地面上,身下只铺上一件军大衣。
  周围是一个挨一个的湖泊,水光闪濯。湖间的沼泽里杂生着草丛、苔藓和低矮树丛。灰色的泥炭地已被挖出条条深沟,沟里满是清澈的冰水。有些地方耸立着一个个光秃秃的巨大石峰。湍急的河流便在各石峰之间穿过,基本上都是由西南向东北流去。而我军必须往西前进。这意味着,必须接连地强渡各条河流。同大陆性气候的更寒冷地区相比,人员在这里更感寒冷。车辆也会上冻,给发动机升温十分困难。油料消耗大大超过标准,而油料本来就不足,这就明显降低了使用技术兵器的可能性。人们对化学暖袋也十分关心。由于唯一一条铁路仍然用不上,输送装备、粮食和弹药只能靠军舰(可是,只能运到岸边)、靠工作状态不佳的汽车、靠没有饲料可喂的马匹、靠任性的野鹿。一切勉强可以走过的地点,都被拉普兰防御要塞的德军截断了,而中间地带又是一片没有道路的荒原。
  尽管如此,仍然需要作战。何况不是一场简单的仗,而是进攻,打击敌人,赶走他,消灭他。这就使人回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