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落架的凤凰-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妻妾争宠 
  福庆公主 
  废后风波 
  一废再废 
  因废得福 
  垂帘听政 
  临安惊魂 
  颠沛流离 
  颐养天年 
  立侄取祸:元朝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的如意算盘 
  天命皇后 
  两都之战 
  让出帝位 
  谋杀皇后 
  无情驱孤 
  文宗忏悔 
  舍子立侄 
  礼遇之隆 
  惨遭流放 
  勿生皇家:明朝崇祯女长平公主的民间形象 
  多难帝王 
  性格悲剧 
  星走月中 
  后宫风云 
  长平公主 
  血溅宫闱 
  姐弟泣别 
  许为婚姻 
  独臂女尼 
  乱世王妃:南明弘光帝童妃的投亲悲剧 
  皇族飘零 
  南明朝廷 
  童妃之案 
  信任危机 
  党祸之争 
  边地鬼魂:南明永历帝皇后王氏的烈女本色 
  末世皇后 
  风雨王朝 
  咒水之祸 
  边地鬼魂 
  末代皇后:清朝宣统皇后婉容的悲剧人生 
  显赫家世 
  美冠群芳 
  流寓津门 
  伪满洲国 
  红杏出墙 
  寂寞花谢 
  淑妃革命:清朝宣统皇妃文绣的 
  离婚之路 
  寒门遗珠 
  宫廷岁月 
  诤言劝告 
  流寓津门 
  后妃生怨 
  笼鸟飞鸣 
  指点迷津 
  淑妃革命 
  皇家兴讼 
  皇妃再嫁 
  跋:在轻读历史的流光中感悟历史的沉重分量/杨府 
  参考书目     
  远古跫音:涂山女娇的爱情守望 
  在我国的上古文献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距今约5000年前的尧舜禹时代,华夏大地,鸿蒙初开。黄河泛滥,洪水滔天。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史前民族的共同记录。大地苍茫一片,肆虐的洪水就像荒原的野马一样毫无拘束地奔腾咆哮,急剧地缩小了原始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毒蛇猛兽常常出没其间,伤害人民和牲口,百姓苦不堪言。治理洪水便成了当时的最大政治。 
  鲧治水失败之后,尧帝又选派了鲧的儿子夏禹继续治水。《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接受和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深入民间,充分发动民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改用堵截、疏导并举的办法,一举治理了洪水。从此,山川湖泽各就其位,人兽各得其所,四方之地旅途无碍,百姓得以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居住耕种,草木蓬茂,物阜粮丰,到处呈现莺歌燕舞的局面,形势一派大好。 
  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把个花骨朵样儿的美丽的妻子留在民间,与普通的村妇一起,采桑南陌,烧火做饭。妻子生子启,禹也舍下爱子之心,一心一意去治水,也不请假去陪护。路过家门也不进去问候一下,女娇虽然理解,但也心生怨恨,骂他狠心。禹不屑与她争辩,让人带话说:真是妇人见识。禹终因治水有功,威望大增,降服诸部,舜最后禅位于他。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即帝位于阳城(河南登封),成为夏朝的开基君主。禹即帝位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女娇为妃。女娇因此成了有正史记载以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王妃。而大禹治水的传说也广泛流传于后世。   
  大禹治水   
  英雄的故事总是与美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在的英雄传奇中,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他与妻子女娇的爱情故事了,它闪烁着人类灵性的火花。 
  在叙说女娇与大禹的故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叙述一下大禹治水的英雄传奇。大禹与女娇的爱情,有源于水,也有缘于水。皆因大禹是开山裂石的治水英雄,两人才得以相识相知相爱。最使人感动的,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与大禹治水的伟大功勋相伴始终。 
  在先秦典籍《诗经》、《尚书》、《国语》、《左传》、《孟子》、《墨子》、《荀子》、《管子》、《楚辞》等书里,大禹治水的故事,均有详细的记载。从目前存留下来的文献来看,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神话的是《尚书?洪范》篇:“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孟子?滕文公上》也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由此可见,古代的思想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相信在远古时代,中国确曾发生过洪水滔天、民不堪命的灾难。并且深信大禹治理洪水之事,一定不谬,必有事实所据。 
  那么,就让我们尽可能的来还原历史的事实吧! 
  上古时代,洪水肆虐,原始居民的哭声惊扰着尧帝那颗仁慈的心,尧帝日夜忧惧。四方的部落首领们,一致向尧推荐鲧去治水。古书上记载鲧号“崇伯”,住在嵩山,即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市境内。鲧在建筑方面有才能,他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治水,想把洪水围起来。结果警讯不断传来,北水治了南堤垮,南水治了北堤垮,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治水九年,无果而终。尧帝大怒,命炎帝之后、刑官祝融“殛之于羽山”,在羽山这个地方把鲧给斩首了。鲧壮志未酬,冤气郁结,尸体三年不腐,三年不烂。更离奇的是,鲧的尸体里还孕育成熟出一个新的生命,这就是禹。就在禹出生的那一天,天上的月老带着石刀,替鲧剖腹生子。“鲧腹开,虬龙现”。按中国的上古星相观而言,禹是赍天命而生的,一出生就不同于凡人,所以才建立了后来彪炳史册的盖世功业。鲧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剖腹产子的第一人。 
  鲧死后,共工(指以共工氏部落牵头)接着治水,也不合尧帝之意。便命舜到各地考察洪水,舜与禹不期而遇,交谈之下,感到禹是个人才,治水理念与自己多有契合。于是向尧举荐了禹,尧便决定由禹继承父业,继续担当治水重任。禹虽然悲伤,但为了救民于水火,不辜负领导寄予的厚望,就勇敢地答应了下来,并发誓要完成治理洪水大业。 
  大禹首先联合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和部落的人们讨论抗洪救灾的办法。有人还坚持老调,认为挡水就是治水,否则就不叫治水。可是禹想,建坝挡水,收效甚微。父亲用这个办法干了九年,最终是出力不讨好,洪水照样四处泛滥,给民众造成了更大的灾难。既然 
  “堵”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么“疏”也许是个值得一试的办法了。但要疏导洪水,不熟悉地形地貌是不行的。于是,大禹便带领夏部落的人沿河勘察,了解河源的流向和寻找可以泄洪的地方。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就是说他善于总结水流运动的规律,然后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之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他采用“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和“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等交通工具来进行施工,先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一步步向东方的兖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豫州、荆州、大越疏导,使水流入大海,最后又折向西北去整理黄河的上游。经寒历暑,跋山涉水,九州大地几乎布满了他跋涉的足迹。   
  河伯献书   
  禹时代属半人半兽、半人半神阶段。禹治水,尧帝派益做他的助手,叫朱虎、熊罴同行。禹又调方道彰、宋无忌为风火二将,冯迟、冯修、江悱、江妃为水将,禺强、唐辰为左右将,大章、竖亥为步将,诸将各有所长,功力非凡。因有众将相助,禹就毫无畏惧,敢探深渊,敢钻幽洞,即使鬼怪也能让它显形,足迹踏遍了奥渺山川。这点有些类似于希腊神话,虽是传说,但也是信史。 
  有一天,禹到洛水边勘察,一只巨大的乌龟背负着一块非常精致的圆形青石,游到他面前说:“我是河伯,先生远道而来,无以相助,请收下这块石头,对你或许有用。”禹接过一看,光滑的石头上面有一些自然形成的纹路,弯弯曲曲,颇似美丽的图案。月下仔细研摩,原来是一幅治水的地图,因其出自洛水,故称之为“洛书”。在后来的治水中,这张图起到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洛书”与伏羲时代出现的“河图”成为中国文化最神秘的现象,有“洛书出,天下治”之说。 
  禹在治水过程中,每行一地,首先登高远眺,仔细观察地形特点。遇到山林茂密,云雾迷茫,山势走向难以辨清的地方,必亲身亲为,确定坐标,测绘地图。依据山形,“疏导”为主,兼用“湮、障、厥”等法治理洪水。他长期在外奔波,几乎寝食俱废,忙得有时连头上的帽子被风刮跑了,也顾不上回头;脚下的鞋掉了,也顾不上去捡。今浙江省有座“夏履桥”,相传就是大禹掉鞋的地方之一。他穿的是粗劣的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饮食。跋山涉水,不避酷暑,不惧严寒,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劳动,腿上的毛磨光了,两股也生茧了。 
  正是由于大禹身体力行,治水有方,为群众做出了榜样,最终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于是,原始居民纷纷从苦寒的高地上下来,回到温暖的平原上。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南北的中原大地上开出了许多良田沃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后来,大禹为治理淮河,又来到了东夷涂山。这里居住着一支强大的母系部落,他们指地为氏,便是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