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落架的凤凰-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大禹为治理淮河,又来到了东夷涂山。这里居住着一支强大的母系部落,他们指地为氏,便是涂山氏。禹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真爱,这就是妻子女娇。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绥绥白狐   
  禹妻涂山,土功是急。 
  惟启之生,过门不入。 
  女娇达义,勋庸是执。 
  成长圣嗣,无禄以袭。 
  这是古代著名文学家、曹操之子曹植所作的《涂山氏赞》,诗中赞扬了女娇对禹坚贞执着的爱情,以及自己对丈夫事业的理解与支持,刻画了一位深明大义的古代贤妻良母的妇女形象,女娇也因此成为女性道德的化身,为后世妇女所垂范。 
  禹自黄河流域辗转千里,来涂山劈山导淮。在千里淮河线上,上至桐柏,下至东海,风餐露宿,“左准绳,右规矩”、“行山刊木”、“疏川导滞”,根治水患,拯救生灵。一日,当他探水脉行至涂山(今安徽当涂),心中忽有所感: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却还没有妻子相伴。于是他向苍天祈祷:“如果我到婚娶的时候,请上帝显示一些神物征兆来应验吧。”话音刚落,就有一匹九条尾巴的白狐狸来到他的面前,摇摆着像扫帚一般的毛蓬蓬的尾巴。这种狐狸,出产在东方淮夷的青丘国,在当时,是和龙、凤、麒麟等生物一样,同属于吉祥之物,是有婚姻的象征。大禹一见九尾白狐造访,又听到涂山部落流传的歌谣: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子家室,乃都攸昌。” 
  意思是说:拖着九条肥大尾巴的白狐,正在寻觅配偶;如果谁娶了涂山氏的女儿,谁的家道就能够兴旺繁盛。大禹听罢心里高兴,不禁暗自思量:“果然婚姻有应,这狐狸的出现和民间歌谣的流传,或许就应验着我将在涂山结婚吧!看来我的婚姻不远了!”   
  禹娶女娇   
  女娇,涂山氏的女儿,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这涂山氏的来头很不简单,一种说法,她本来是一头九尾白狐,因为倾慕大禹的风采,也对大禹治水之举打心眼里赞成和钦佩。便化身为人,自名“女娇”(实际是“女妖”之意转化而来),来帮助大禹治理淮水。两人因此而有缘相识了,也迅速缩短了两个部落间的距离。因为治淮既有利于上游的夏禹等部落,也造福于淮夷族的涂山氏国。禹与女娇也因治水工程而频繁交往,女娇积极筹粮派工,与禹共商治淮和安邦定国大计,替大禹分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两人你来我往,不知不觉间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大禹觉得女娇不仅貌美如花,而且心地善良,是理家治国的巾帼女儿。女娇也感到大禹胸怀韬略,是当世之英雄。 
  二人早已心生爱慕,只是由于治水工程的紧迫,大禹才暂时抛却儿女情长,把这份真情藏在心里,又到别处巡视灾情去了。女娇思慕大禹,便写了一首诗:“等候的人儿啊,多么的长久!”据说,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南方的情诗,从这首情诗,可见女娇对大禹的倾心。女娇的使女把此事告诉大禹,大禹被感动了,遂在台桑与女娇私订终身,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禹得涂山女,而通于台桑”的故事。 
  现在,既然有白狐来显示征兆,大禹遂决定正式向涂山氏求婚。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话,为什么会牵涉到一个神秘的物象九尾白狐呢? 
  正像华夏族崇拜龙一样,九尾狐也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图腾信仰。《山海经》就记有青丘九尾狐的事。九尾狐其实是位于东方或南方的青丘这个地方的原始部族的图腾物,《山海经》说它“能食人”,表明它慑敌有威、具有保护部族的神性。又说“食者不蛊”,是说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显然这都与图腾信仰的原始巫术有关。 
  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兽婚配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正说明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神灵在崇拜。 
  禹娶涂山氏女,象征着华夏族与淮夷族两大部落的正式结盟,标志着中原文明的熏风已开始吹拂南方,也标志着一个民族融合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女娇的脸上因此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为能全力辅佐大禹治水而感到无上荣幸,她用自己坚如磐石的信念,写下了一段闪耀史册的爱情传奇。 
  实际上,禹娶涂山氏并非神话,而是有史可考,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篇的大禹自述:“予……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唯荒度土功。”原始居民对于自然的认识有限,只能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或借助神灵的力量,去战胜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因此往往赋万物以有灵,此时的人是半人半兽、半神半人阶段。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规律,神话史实际上也就是上古史,不过在信史以前的历史都是以神化的形式出现的。这其中最能反映“万物有灵”观念的,莫过于人与物之间相互幻化的一类了。 
  古希腊神话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概莫能外。   
  候人兮猗   
  大禹跟女娇结婚后,只在家待了四天,自辛日至甲日。大禹不以私情贻误公事,便忙着离家治水去了。女娇多想与自己的丈夫在一起,多想为治水尽一份力量。便决定跟随大禹,照料大禹的饮食起居,“何草不黄,何人不将”,与夫俱矣,奔走四方。大禹拗不过她,便将女娇安置在禹当时的都城安邑(今山西省解县东北),做了真正的出嫁新娘,这里离大禹治水的三门峡没有多远。河水奔腾,惊涛裂岸,大禹治水,又无险不履。女娇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大禹,她手挽着倾筐,筐里装着送给大禹的午饭和新缝的衣衫,每天往返送饭。山间的荆棘刺破女娇的衣襟,河边的泥泞让她行步维艰。但女娇毫无怨言,每天都是那么准时的往山下奔跑,真正是一对恩爱夫妻。但不久,大禹又远离家门到东方治水去了,那身着缁衣葛布的背影,渐行渐远,在苍茫的远山之间消失了。于是,留给女娇的,就只有守望的流光了。 
  丈夫离开了女娇,女娇又离开了家乡,未免寂寞难耐,生活过得悲苦凄凉。她等待着、盼望着大禹的归来,日思夜想,祈祷大禹早日完成治水大业,可禹却一直不归,心中的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被以歌曲,她唱道:“候人兮猗!”等候的人啊,多么的长久哟! 
  充分表达了女娇盼丈夫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大禹知道了,又没有闲暇安慰新婚的妻子,遂派人在安邑城南筑了一座望乡台,让妻子登台遥望家乡,聊解慰念。 
  后人对《候人歌》评价很高,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但经过女娇的深情一唱,遂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著名诗章,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民歌,最早的一首爱情诗歌,被称为南音之始。这首诗开启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也成为爱情诗规格和气质的圭臬。涂山女娇,也因此成为中国远古神话中的诗歌女神。后来的《诗经》、《楚辞》用“兮”这个字,都明显是受到了这首歌的影响。《诗经?国风》里的那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歌,都可看作是这首诗歌的滥觞。此后,先秦的爱情诗歌才蔚为大观,周王朝也才有诗可采了。 
  《吴越春秋》记载:“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涕泣。” 
  十个月后,女娇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启,这是大禹留下的名字。大禹临行前对女娇说:“若生子,取名启。”启,就是启行,是大禹为了纪念他平治洪水登程上路的意思。 
  大禹在治水的13年中,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这种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娇的记载,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赞”里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13年间,女娇空门独守,独自养育儿子,直至大禹治水成功归来。他的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女娇也成为一位中年妇人了。但她没有怨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把对大禹的爱深埋在心底,采桑织布,教养幼儿,不使大禹分心,大禹才得以安心治水。大禹治水的成功,女娇功不可没,这种牺牲精神值得肯定。这样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可谓中国妇女传统美德之始。   
  女娇化石   
  另有一传说,大禹与女娇举行了婚礼,自辛日结婚,到甲日(前后只有4天)就外出治水去了。女娇追随大禹,也在附近的安邑安了家,照顾大禹的饮食起居。那几日工程正处于关键时刻,为了早日结束原始居民的哭声,赢得打通轩辕山战役的胜利,把奔流肆虐的洪水引向大海,大禹不得不旰衣宵食,吃住都在工地。大禹便与女娇约定,为了抢时间,在工地上设张鼓,女娇听见鼓声就来送饭,否则勿来。 
  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大禹不慎碰落一块山石,石落击鼓。女娇听到了,就连忙带着食物来到了工地。却看见自己的丈夫化作一头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钎,一爪执斧,在河中浪头跳跃,专注地开凿轩辕山。 
  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头面目狰狞的大熊,女娇大惊失色,扔下手中的食物,慌乱又惊恐地奔逃而去。 
  大禹见状,也赶紧追了上去,他想向妻子解释清楚。急切中,他居然又忘了要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边追边喊,可是他越喊,女娇越不敢停留。就这样,一追一逃间,女娇跑到了嵩山之下,终于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块大石。 
  因为自己的疏忽,女娇变成了石头,夏禹心急如焚。大禹的部属闻讯赶来,也都十分唏嘘。细心的伯益发现,女娇的石像中传来空洞的声音,原来女娇已经怀孕了。 
  大禹见母子俱化为石,更是悲痛不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