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落架的凤凰-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由崧少年膏粱,以乃父的享乐主义至上的主张为主张,只可惜刚刚转入盛年,就突遭变故,只得南北流窜。昔年的钟鼓馔玉生活对他来说,成了渐行渐远的一场春梦。绝望是难免的,在乱世能够苟全性命,或许就是他最大的奢侈了。谁能料到这个破落王孙,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得以登上庙堂。而此时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渴求,算是撞上了突破口,一如喷泉上涌,释放出了它的最大峰值,使他迫不及待的、不顾一切的要挥霍自己,似乎要用这种加倍的努力把先前的所有损失都补偿回来,这里边或许多少有对自己在落魄中饱受冷眼的恐惧与轻视的报复,以及对前程未卜的不自信。一日快活胜百年,至尊无上的皇权宝座,在他看来,只不过是恢复本该曾有的温柔富贵的工具而已。他只知道享乐,所以才有童妃的悲剧。而他在醉生梦死之中,也浑然忘却了在风光无限的权力背后所隐藏的重重杀机。南明小朝廷的昏君佞臣们从一开始出演的就是一出闹剧,同时也是悲剧,在秦淮河畔香风细雨的浸淫中,他抵挡不住南京城外北来的寒风,只能成为遗落于历史夹缝中的宿命的叹息,戛然落下它畸形的黑暗的帷幕。     
  边地鬼魂:皇后王氏的烈女本色 
  南明三朝,在南京的弘光政权和在福州的隆武政权,是前后脚跟着建立的短命王朝,维持都不足两年,就相继覆灭了。之后的1646年12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被明朝的遗老遗少们拥立为帝,建立了永历政权,前后维持了16年,算是长的了。就在他于广东肇庆称帝的同时,隆武帝的弟弟朱聿粤也在广州称帝,建元绍武。永历和绍武两个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政权不知危殆,为争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互相攻伐,内讧不已,置大敌当前于不顾。趁此机会,明朝降将佟养甲、李成栋率清军突袭广州,一举端了绍武政权的老窝,绍武帝和聚集在广州的所有皇族尽被屠戮。绍武政权仅存在了40天,因此,史家只把它列入隆武余绪,并不另计为一朝。永历帝闻讯大惊,1647年1月下旬,永历帝先抵梧州,又逃桂林……永历政权基本上是一个流浪性质的政权,它的历史就是不断逃跑的历史。从建元之初,就不停的逃跑,一直到王朝寿终正寝,从未间断过颠沛流离。受尽风寒,历尽磨难,处境极为险恶。没有稳固的辖区不说,文臣用奸,武臣以力,党同伐异。名义上所拥有的军队也是来源不齐,鱼龙混杂,心怀异志。更多的是借用其名号而已。它一开始就呈现出严重的贫血状态,但相比而言,南明三朝中,永历朝还算是较有格致的,朱由榔本人较有道德形象,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他所册封的王皇后,在历史上也有令名。如果不生逢乱世,也是一对模范夫妻。在朝廷存亡的关键时刻,显得很有主见。可惜她生不逢时,南明政权始终在动荡不安中苟延残喘。她也因此终生流亡,备尝艰辛。死后既没有谥号,也没有隆重的葬礼,甚至没有墓穴,连一个平民死时应得的荣耀都不具备。悲夫!   
  末世皇后   
  永历帝朱由榔皇后王氏(?~1662),浙江人。父王略,官粤量郡守,封长洲伯。王氏作为,命运自然是很悲惨的。她比较有德容,又出身大家,受到了很好的儒学传统教育,平素沉静文雅,待人谦逊。她总持内政,处事得当,滴水不漏,朱由榔的大小事悉听她决断。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是桂王朱常瀛子,明神宗朱翊钧孙。袭封桂王,崇祯年间受封永明王,王氏随之被封为王妃。清兵入关后,她随朱由榔流徙广西,居于梧州。隆武二年(1646)九月,隆武帝殉国的消息传来,两广总督丁魁楚、巡抚瞿式耜和吕大器、陈子壮等人商议,认为桂王朱由榔血缘最近,应该继承帝位,遂拥立桂王监国。 
  但朱由榔的嫡母马太妃却不同意,认为朱由榔无治国之才,希望大臣们另选贤能。群臣们说:国家存亡在即,太妃应以社稷为重,不应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况且永明王妃令名在外,妻贤夫少差错。外有效命的将士,内有贤内助,何愁祖宗大业不兴?说得马太妃不知如何对答。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隆武二年冬十一月,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即位,改元永历;尊母亲为皇太后,册封王氏为皇后。这样,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建立了,这也是南明几个小朝廷中坚持最久的一个,前后达16年之久。 
  乱世中建立的小朝廷自然是风雨多艰。 
  永历元年(1647)春,孔有德、耿仲明率领清军向湖南进攻。何腾蛟的部将刘承胤却放弃湖南,率部进入桂林,名义上是要拱卫皇室,实际上是想挟天子以自重。他们把永历帝等皇族胁迫到了湘西山区的武冈,改武冈为奉天府,作为当时南明的首都。刘承胤独揽了朝中的大权,号令天下。末世帝王的悲哀,就是命运不能由自己支配,它掌握在权臣之手,只能听其摆布。其凄凉的意绪,胜过普通人何止千倍。永历帝也曾与王皇后商议,联络义军勤王,但终无可信任之人而作罢。同年七月,清兵连破常德、宝庆,直犯奉天府。刘承胤挡不住清军的猛烈攻势,感到大势已去,永历帝已毫无利用的价值了。于是就想着把永历帝作为效忠清廷的一份厚礼,暗中派人与孔有德联络。双方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刘承胤想要利益的最大化,而孔有德要挟胜利之威,建全胜的武功,以期拖延时间彻底消灭义军。双方各怀鬼胎,一时没有谈拢。 
  就在这关键时刻,王皇后贤淑的好名声起了作用。刘承胤军营中有一位小校,曾得到王皇后的帮助,就设法把这消息透露给王皇后身边的一个太监。王皇后急忙与永历帝一起,率领宫中护卫加强防御,一边寻找机会仓皇出逃。路上又遇暴雨,风狂雨骤,一行人像落汤鸡一样,狼狈不堪,叫苦不迭。对前途的灰心和失望,笼罩着这只逃难的队伍。王皇后虽在高烧中,但神色自若,像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不断的鼓励大家,把茫然无措的队伍安排得井然有序。她一面派人四处找寻食物,一面联络勤王的武装。在湘桂边界碰上了前来迎驾的明总兵商丘伯侯性,帝、后一行人如在幽暗的岩洞见到光亮,陡然长了精神。侯性先把他们接到苗区,后奔往柳州。那时,瞿式耜一直在广西作战,成为抗清的一支劲旅,使桂林这一大本营得以保全,桂林未失,广西的大部地区也免于陷落。瞿式耜得知永历帝南来,就派兵把皇室宫眷迎回了桂林。一时之间,桂林成了稳定永历政权的基础。 
  在逃难前后,王皇后的镇定自若,有胆有识,处惊不乱的风范,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人们也从心里佩服王皇后谋略过人,也极大的坚定了人们对永历政权的信心。动荡的生活中也有爱情,永历二年(1648)三月,王皇后生下了儿子慈恒,永历帝宣布大赦天下,以为小皇子贺。 
  南明政权移至桂林后,清廷加紧了穷追猛打的攻势。王皇后为激励士气,亲自来到前线,带头把后宫积存的粮食、银两、衣物等悉数送给守城的将士,东西不够送,她就把头上的簪子、耳环等饰物当场取下,凡是值钱的东西,全部捐献了出去。瞿式耜的妻子邵氏以及其他将帅之妻,也在王皇后的大义感召之下,拿出全部的金银珠宝捐献了出来。前方将士深受鼓舞,感动得热泪盈眶,士气陡然大振,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清军,取得了桂林保卫战的胜利。 
  王皇后的贤德之声,一时成为朝野赞颂的话题,好名声就像高天的流云,被风吹得很远。分散在各地的义军,也纷纷发表接受南明朝廷节制的声明。   
  风雨王朝   
  面对如此的大好形势,王皇后劝永历帝要捐弃前嫌,以组成基础更广泛的抗清统一战线。那么首先就要与先前的敌人,推翻明王朝的农民军结盟,协同抗清。朱由榔深以为是,于是朝廷就派人到各地联络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自从李自成死后,其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在湖南、湖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等联合抗清。1648年,郝摇旗部就参加了桂林保卫战。年底,又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在湖南,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连克连捷,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度兴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趁势发动了广泛的攻势。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等七省。一时声威大震,出现了南明时期抗清斗争少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是各种势力的联合体,内部矛盾重重。文官与武将间互相轻视、互相争夺权利。而且文官间有“阉党”与“清流”之分、武将中有“吴党”与“楚党”之争以及义军与正规军之别。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明朝将领要利用义军打击敌人,只要形势稍有好转,人人就打自己的小九九,义军更是各方面排挤打击的对象,如此乱象,如何团结御辱?这就给了清军以可乘之机。1649…1650年,农民军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它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失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伤心之余,同其他农民军将领一起,率部脱离南明政权,独立抗清。 
  好形势一旦失去,将永不再来。朱由榔病急乱投医,永历六年(1652)冬十月,他无奈地接受了名声不好的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的建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是心存侥幸之举。朱由榔率全体皇室成员来到在贵州安隆所(今贵州安龙)孙可望的大本营。说好听一点是孙可望要尊他这个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