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淡为官-第9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尤其是一些工厂,中国这片土地,很多的矿产资源都广泛的分布在内陆,而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没有进入到工业化的状态,只有零星一些工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劳动力不够的缘故,而如今朝廷愿意大规模往内地推进工业化进程,这对于资本家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收益。

    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建筑商,房地产商们,将周围的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将他们的土地回收,然后变成城市用地,扩建城市,这些都是城市发展必须要走的步骤,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大量的建筑商来搭建新的建筑物,以供应源源不断的农村人口的需求。

    在这一波浪潮中,自然会有无数的大企业开始崛起,而也有许多的企业在竞争中失败,最终变成历史,但这些都无碍于大势的发展,因为有更多的企业从中脱颖而出,而内地的农村民众们,也渐渐开始发现,越来越多的道路开始修建到他们的村子周围,而许多靠近城市郊区的农村,则慢慢被合并,他们的土地被政府收购,然后进入城市,成为小资产阶级,更多的人口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虽然在这些农村中,大量的农民拥有土地,日子过的还不错,但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土地大部分时候是由长子来继承的,而次子和其他的孩子,他们也需要土地来耕种,所以中国古代王朝的覆灭往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人口少,土地多,因此每一个人都能分到土地,可随着王朝承平日久,人口越来越多,而可以分的土地却越来越少,直到每个人手中的土地开始不够自己生活的时候,那么一个王朝距离覆灭也就不远了,随即而来的便是漫长的战争。

    在战争过后,就又是人口的减少,循环往复,这就是中国的历史,而如今,道路被打通,那些没有土地只能在农村里帮闲的人们就可以到城市里来解决工作问题,土地的压力被释放,这些人可以通过工业上的工作岗位,从而得到工资,养活自己,这样一来,农村的压力开始减小,而城市也开始快速壮大。

    在此之前,匪患阻挠了大多数人进城的想法,而现在,道路得到了军队的保护,被抢劫的几率大大减小,而在城市中,他们可以得到的远远比在农村当帮闲赚得多,甚至他们做得好的人,要比在家里继承土地的人还要赚得多。

    而对于这些外出打工的人,朝廷还采取一些鼓励政策,比如说他们的户口将可以直接改为城市户口,在城市里面买房就业和以后孩子的教育,医疗等都采取城市标准,而不采取农村标准。

    在宋朝,像教育体系和医疗体系都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套标准的,而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城市的资源都要远远高于农村,比如说同样是生病,需要住院,住院费用是一天六十文钱,城市医疗保健就可以报销三十文钱,相当于一半,而农村医疗则只能报销十五文钱,相当于四分之一。

    可别觉得这是小钱,这医疗保健,用的钱越多,报销的也就越多,若是动手术之类的大病,一次下来往往要花费一百多贯,甚至两三百贯,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年的收入,很多人是拿不出来的,城市保健,最低标准也可以报销一半左右,而农村的保健最低的甚至只保险六分之一的也有,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标准。

    至于教育,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读,往往需要交借读费,这是非常昂贵的,毕竟优秀的教育资源全部集中在城市,农村有钱人家的孩子,往往都会拼了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里来读书,所以这些学校压根就不缺学生,借读费用自然很高,而这些工人则可以直接免费送孩子进去上学,享受的是本地人的待遇,通过这两项政策,自然就让很多人愿意来到城市工作,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而城市也因为这些人的加入,得以拥有了更大的活力。

    沿海的资本开始蜂拥向内地狂奔,无数的工厂和商铺开始占据这些节点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城市就像是十几年前的广州,昆山,杭州一样,开始疯狂的扩张,人口速度可以说一年增长三十几万都是十分正常的。

    而这也成为了宋朝最新的增长点,在电力被广泛使用之前,城市的扩张,城市化无疑是最佳的经济增长点了,而针对农村中的人口,徐清也进行政策上的偏倒,以让更多人愿意放弃土地,从而来到城市,比如说减少中央对于粮食采购的数量,以此来减少农民们的收入,还有就是通过海外进购粮食,从而让这些内地的农民赚取的钱开始减少。

    原本无论他们生产多少,朝廷基本都会收购,这项政策其实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以前之所以会有这种政策,是因为农业社会,天灾是人们所无法抵抗的,因此只要发生旱涝灾害之后,往往朝廷必须要快速进行救援,不然只要时间一长,疾病开始蔓延,死亡人数往往会在数十万左右,整个王朝因此而衰落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朝廷一有钱,往往就会盖粮仓,把粮食储存起来,以保证在关键时刻这些粮食可以救人的性命。

    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肥料的出现,内地的粮食产量开始暴增,而殖民地时代的来临,则让宋朝拥有了东南亚和南亚这一巨大的粮仓,根本不会再有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出现了,而内地的农地在化肥的帮助下,每年几乎都是以丰收结尾,如今宋朝的各大粮仓早已经是装满,甚至为了安置这些粮食,还在全国新建了上百个大型粮仓,四百个左右的中型粮仓,根据三司的预测,光是这些储备的粮食,就够宋朝本土吃十年都吃不完的。

    而宋朝为了维持物价,以及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在回收粮食的时候,往往采取的依旧是原来的价格,导致朝廷每年收购粮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等到再卖出去的时候,还要低价卖出,不然这些陈年米根本就没人要买来吃,可以说这项政策,确实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背景,因此也是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

867() 
不过这样取消粮食收购政策,自然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损失,原本他们种多少粮食都由国家统一收购,根本不用担心粮食卖不出去的问题,而如今,粮食政策收紧,从今年开始,朝廷以及个地方的粮食收购将限定规模,而不再是无限制的收购,且收购价格根据市场价来决定,而不是朝廷单方面定价,通过这种方法,一来是减轻朝廷的压力。

    因为市场上的米价往往都十分便宜,有了东南亚和南亚这两个大粮仓,再加上宋朝发达的航运业,粮食的价格是十分低廉的,所以很多宋朝本土的农民,在种出粮食之后,往往不直接卖给收购商,而是卖给朝廷,因为朝廷是按照自己定价来买的,与市场价并不同步,因此很多农民便把所有种植出来的粮食都卖给朝廷,然后朝廷在卖这些粮食的时候,为了符合市场上的规律,就只能由政府补贴,来把米价压低,等于是朝廷在做亏本买卖。

    以前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要补偿农民,在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徐清曾经对农民收取过很重的税,以让朝廷可以有更多的钱来进行工业化,也就是用农业赚来的钱去养工业,一直到殖民时代开始,由农业的钱养工业变成用别人的钱和人来养宋朝的工业,因此农民在那几年里,确实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之后的粮食政策都是偏向于农民的,等于是由朝廷出面,统筹粮食方面的东西。

    但近几年随着化肥的出现,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粮食的丰收,市面上的粮价越来越低,在古代的中国,能够吃得起白米饭的人那都是城市中的中产阶级,那是少部分人的特权,大部分人吃的是小麦,或者是带着糠的黄米,毕竟在古代米是十分珍贵的粮食,同时剥壳也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

    而现在粮食的丰收以及剥壳由殖民地人所取代,几乎所有宋朝的老百姓,吃的都是粳米,细面粉,甚至还有人因为吃的太好而得脚气病的,可以说生活质量是大幅度提升的,而其背后的原因便是米价大跌,导致大量的人民可以吃得起粳米,而不再是粗粮,但这对于朝廷来说不是好事,因为朝廷收购粮食的时候,还是按照原价来收购的,所以米价崩跌,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一件亏本的事情。

    以前还能做,但化肥出现之后,朝廷自然是不愿意再做,也没能力再做了,所以这一点必须要改,同时粮食的大范围种植,朝廷的统筹收购,也让退耕还林成为了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许多农民占据着土地便不愿意退耕,相反还有很多人私下开荒,拓展自己种地的面积,这些都是朝廷所禁止的行为,也逼迫朝廷必须要改变如今的粮食政策。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朝廷只收购战略粮,这些粮食能够保证宋朝在灾年的时候可以赈灾,在战争年代的时候,可以养活前线的士兵超过五年以上的时间,除此之外的所有粮食,都交给市场来解决,这样一来,粮食的价格就会进一步的下降,许多原本吃不起米饭,面粉的老百姓,也将能够享受到粳米的味道,这对于民众来说显然是一件好事。

    同时便宜的粮食也能够发展起更加完整的酿酒行业,在宋朝很多酒都是用米来酿造的,但因为米价昂贵,所以酿酒自然也成为了一项奢侈行业,但随着米价的下降,喝酒这样生活中的小情趣,也慢慢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中,成为了茶余饭后,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但农民对此显然很不满意,尤其是自由民,大地主们虽然损失也很大,但他们毕竟是大地主,家里有权有势,种地其实也不是他们的主要营收,他们大多数还有副业,甚至副业要比他们种地更加赚钱,还有一些则是士族的亲族,自然就更加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到时候自然可以通过管道把这些粮食卖到适合的地方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