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三国志-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葛亮干脆在后来不仅直接承认了孙权的帝位,还与孙吴共分天下,当然了诸葛亮的目标并没有改变,就像邓芝对孙权说的那样:“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本来“隆中对”中的策略是刘备联合孙权抗曹,夺取荆州、益州,然后等待时机,再两路大军分别从荆州、益州北伐,消灭曹魏,而孙权只能从扬州北上,所以刘备夺取的地盘必然多,而且刘备还是皇室后裔,只要在声望和实力压制了孙权,后期孙氏并不足为虑。

    但此时孙吴已经强于蜀汉,而且也只能从汉中出兵,而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可以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所以诸葛亮的干脆就修改了策略,他在孙权称帝时和其划分天下,这个时候孙权虽然已经有资格称帝,但还是需要外面承认的,双方就此达成了平分天下的协议。

    诸葛亮的策略也就转为了先和孙吴一起消灭曹魏,然后双方在一决雌雄。这其中的变化说穿了也就是实力的变化,本来诸葛亮想的很美,先实力压制孙吴,联合孙吴消灭曹魏,在一统天下,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孙刘内杠,荆州被孙权夺取,曹魏也占了一个大便宜,就蜀汉大败亏输,成为了最大的输家,所以诸葛亮不得不让步。

    这点和当年“冀州对”中沮授劝袁绍先占据北方在迎天子,后来却直接劝谏袁绍掌控献帝一样,早先袁绍干不过董卓,所以要先扩大自身实力,而董卓死后,献帝东迁,袁绍虽然还没有彻底占据北方四州,但夺取献帝的难度也已经大为降低,所以袁绍不需要在等了。

    不过在刘孙内杠之中,蜀汉集团损失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底蕴,还有着一个大好的时机,曹魏势大,本身就需要孙刘联合对抗,所以想要彻底击败曹魏,单凭自身的实力是很难做到的,这一点是需要一个机会的。

    在诸葛亮写下“出师表”时,他看到的就是一个机会,曹睿刚刚上台,尚且执政不稳的机会。

    注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2:诸葛亮集载禅三月下诏曰:“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脩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曩者汉祚中微,网漏凶慝,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皇极幽昧,天下无主,则我帝命陨越于下。昭烈皇帝体明叡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兆民欣戴。奉顺符谶,建位易号,丕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复祖业,诞膺皇纲,不坠於地。万国未定,早世遐殂。朕以幼冲,继统鸿基,未习保傅之训,而婴祖宗之重。**壅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在匡救,光载前绪,未有攸济,朕甚惧焉。是以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从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方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欲奋剑长驱,指讨凶逆,朱旗未举,而丕复陨丧,斯所谓不燃我薪而也。残类余丑,又支天祸,恣睢河、洛,阻兵未弭。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讬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於东城,宗族〔焚如〕,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今旍麾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逆顺之数,来诣降者,皆原除之。昔辅果绝亲於智氏,而蒙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项伯归汉,皆受茅土之庆。此前世之明验也。若其迷沈不反,将助乱人,不式王命,戮及妻孥,罔有攸赦。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吊其残民。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

    ps:诸葛亮北伐开始了,,,

第017章 上庸再变() 
诸葛亮到汉中之后并没有立刻发动攻势,而是先期观察准备了一年的时间,并且同时联络蜀汉旧将孟达,企图引孟达依附,可惜孟达摇摆不定,最终被司马懿所讨伐。

    【物是人非】

    延康元年(220),孟达因为不满于刘封,叛乱蜀汉,投靠曹魏,并且得到了魏主曹丕的重用,还和夏侯尚、桓阶等人结为好友。

    然而世事变化无常,数年后曹丕、桓阶、夏侯尚都已经去世,孟达在曹魏集团几乎没有了盟友,又和曹睿没有多少联系,等于失宠,所以孟达心中不安,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巧合的是当年孟达和刘封不和,现在又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

    【上庸再变】

    当初,蜀将孟达投降之时,魏朝待他非常优厚。司马懿就认为孟达的言行狡诈不可信任,然而屡次进谏不被接受,朝廷还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封侯爵,假节。

    孟达于是连结东吴,巩固蜀对他的信任,暗地图谋中原。蜀丞相诸葛亮厌恶孟达反复无常,又忧虑他危害蜀国。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怨仇,诸葛亮欲加深他们之间的怨仇,派郭模诈降魏,去拜访申仪,故意泄露孟达欲叛魏的计划。而申仪与孟达不和,早就数度上言孟达有二心准备投靠蜀国,于是孟达听说自己的谋划泄露后,立刻准备起兵。

    据《魏略》记载,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又劝其入朝。达惊惧,遂反。

    当时明帝已经下诏令使司马懿屯兵于宛,加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他恐孟达迅速发兵,写信告诉他说:“将军昔日抛弃刘备,托身于我国,国家将疆场重任委托给你,并将伐蜀的事也托付给将军,至诚之心可谓如天上白日。蜀人不论愚智,对将军莫不痛恨。诸葛亮欲破坏你和魏的关系,只苦于没有办法。郭模所说的并非小事,诸葛亮怎能忽视此事而让郭模泄露,此中道理是容易明白的。”

    孟达得信大喜,谋魏之事犹豫未决。司马懿即暗地进军讨伐。诸将认为孟达与吴蜀互有冲突,应先观望而后动手。司马懿却说:“孟达无信义,现在正是他们互相猜疑的时候,应当在他未作出决定的时候消灭他。”于是快速进军,一日行二日路程,八天便到了上庸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和木阑塞进军以救孟达,司马懿分派诸将阻截吴、蜀军队。

    开始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宛离洛阳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听到我起事的消息,当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须一个月时间,那时我的城池已经修整牢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我处在深山险道之中,司马公必不会亲自来,其部下诸将来,我不会有忧患的。”及魏兵到,孟达又告诸葛亮说:“我起事八日,而魏兵已至城下,多么神速啊!”上庸城三面河水阻隔,孟达在城外立木栅以巩固城防。司马懿渡水破坏了木栅,直抵城下。分八路攻城,攻了十六日,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出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