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防。司马懿渡水破坏了木栅,直抵城下。分八路攻城,攻了十六日,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出降。
《魏略》记载:宣王诱达将李辅及达甥邓贤,贤等开门纳军。达被围旬有六日而败,焚其首于洛阳四达之衢。
司马懿斩孟达后,首级传至京师。俘获万余人,整顿军队回到宛。又鼓励农桑,禁止浪费,南方百姓都喜悦而归附,后明帝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县为上庸郡,锡县为锡郡。
当初,申仪长期在魏兴作太守,疆场之事独断专行,常假借皇帝旨意刻印授官。孟达被杀,申仪心中有疑虑。当时诸郡守因司马懿新捷,多送礼祝贺,司马懿不但不禁止,还使人暗示申仪也当来祝贺。申仪到后,司马懿却质问他承圣意刻印的情况,还将他拿下送往京师。又将孟达余众七千多家迁往幽州。蜀将姚静、郑他等率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浅谈此事】
太和元年(227)的上庸之变主要在《晋书》中有所记载,当时诸葛亮已经到了汉中,但还没有发动北伐,而是积极联系孟达,企图引他作乱,而孟达则是举棋不定,和吴蜀都有联系,诸葛亮于是直接将双方联系的事实暴迫孟达起义。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司马懿的反应要比孟达想像中来的更快更积极,虽然蜀汉、孙吴都发兵支援,但孟达还是不敌被杀。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孟达的死其实也不出人意料之外。早先孟达在刘备麾下任职,和刘封等人一起平定了上庸等地,后来他们二人先无视关羽的求援,后内杠,孟达最终叛蜀归魏,不仅如此,孟达后来还帮助魏军夺取了上庸等地。然而数年后,孟达再次和同僚申仪等人不和,并且再次有了反叛之心,如果说第一次是因为刘封的压迫,那么第二次总不能还怪别人吧。
司马懿讨伐孟达时,虽然来势凶猛,然而孟达只守了十六天却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当时蜀、吴已经发兵救援,只要孟达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后来脱困应该不是问题的。司马懿后来在讨伐辽东公孙渊时,曾经谈过关于讨伐上庸的事情,表示当时魏军兵多粮少,所以要速战速决,也就是说孟达只要熬过了最开始的困局,后来甚至可能有联合蜀、吴部队反杀司马懿的机会。结果没多少天后,孟达就连自身的外甥邓贤都反了,这还能说什么呢。
早先因为上庸等地孟达和申仪的主动投靠,所以曹魏对这个地方的掌控并不深,司马懿平定孟达之乱后,又将申仪控制,就此这一带彻底为魏朝所掌控。
司马懿平定上庸之乱和当年夏侯渊于救援凉州之事其实也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早先夏侯渊在凉州治所冀城被马超包围后,因为联系远在邺城的曹操,结果耽误了救援时间,不仅导致冀城失陷,就连自身也被马超所击退,后来凉州再次发生,夏侯渊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立刻出兵,将马超赶出了凉州。
而司马懿这么快就来到了上庸,包围了孟达,可见他必然是没有得到曹睿的命令,而夏侯渊第二次才这么干,司马懿第一次就这样了,这也很令人深思啊。
另外诸葛亮在汉中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和引诱孟达也有所联系,在孟达失败后,诸葛亮在待下去也就没有意义了,于是他很快就直接发到了攻势。
蜀魏的直接交锋一触即发。
;
第018章 北伐开始()
早先曹睿曾经咨询过孙资和司马懿等人,探讨了一下如何收拾蜀吴。司马懿认为应该先攻击吴国,孙资认为对抗蜀汉应该据险固守,于是曹睿都听从。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正式从汉中出兵,讨伐曹魏。
【司马懿之议】
平定上庸之乱后,边郡新归附,多无户口姓名,魏朝廷准备加以核查落实。明帝于是召司马懿回朝于京师,以此事咨访于他,司马懿就回答说:“吴蜀以密网约束百姓,故百姓抛弃他们。我朝应只行施大政纲要,使之宽松,百姓自然就安乐了。”
天子又问吴蜀都应讨伐,先讨伐谁为宜?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为中原人不习水战,所以敢散居东关。凡攻击敌人,必先扼住咽喉,捣其心窝。夏口、东关是贼之心喉。若率陆军向皖城,引诱孙权东下,再率水军向夏口,乘其空虚而攻击之,此举如神兵从天而降,必然会打破吴国。”这两条意见曹睿以为都是对的,就命司马懿屯兵于宛。
不过后来曹休被吴将周鲂所欺骗,在石亭被陆逊伏击,大败亏输,司马懿的计策没有得逞,出兵后被明帝所调回。
【孙资之议】
诸葛亮北上到汉中之后,魏国朝廷有议论,认为可以趁诸葛亮在汉中,一举出兵讨伐他们,曹睿亦有意,但孙资认为汉中、南郑等地险峻,大举兴兵必天下骚动,耗费巨大,还以曹操征张鲁攻占城池不久失守为教训,提出命大将分别据守险要之地,只待魏国国力强大,蜀、吴必定不战而降。
据《孙资别传》记载,诸葛亮出在南郑,时议者以为可因发大兵,就讨之,帝意亦然,以问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帝由是止。
司马懿、孙资等人都提议暂时不讨伐蜀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蜀汉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汉中易守难攻,蜀汉内部又趋于稳定,所以曹魏内部对于伐蜀把握不大,而吴国夏口等地位于江北,位置重要,水军劣势会降低,所以司马懿觉得对付吴国还是有希望的。
【北伐的缘由】
在当时虽然诸葛亮已经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国力也有所恢复,但和曹魏相比,蜀汉还是不能及的,然而诸葛亮却在此时决意北上,这不仅是为了刘备等人的夙愿,恢复汉室,也是他早在二十年就已经规划好的事情。
(1)从益州出兵北伐本身就是“隆中对”已经规划好的事情。早在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就已经提出占据荆州、益州后,有机遇就分别从两路出兵北上,虽然现在没有了荆州,但益州还在,所以诸葛亮决心取代刘备从益州一路攻取秦川。
(2)恢复汉室的必然选择。这很简单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的目标是复兴汉室,想要复兴汉室必要要讨伐曹魏,毕竟汉朝的旧都长安、洛阳以及许昌等地都在曹魏的控制之下,而且还是曹丕篡位谋汉,所以必然要出兵讨伐的。
(3)看到了机会。诸葛亮选择这个时机北上,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当时曹魏幼主曹睿刚刚上台,曹睿仍然已经成年,但年龄也就二十出头,掌控力还不强,所以被孙权、诸葛亮等人认为是可乘之机,全部都出兵讨伐。
而诸葛亮先是到汉中前线一方面做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沟通孟达,而孟达被司马懿消灭后,诸葛亮也在汉中待了一年了,在待着也没有多大意义,于是正式出兵。
(4)转移矛盾。当时蜀汉内部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二是李严勉强为代表的东州集团,三是以谯周、雍辏椎囊嬷荼就良拧T诹蹊笆逼冢菁藕鸵嬷菁琶芗せ钪毡就潦屏Υ碚澡概崖遥峁黄蕉ǎ菁啪鸵虼苏瓶亓艘嬷菔屏Α
后来刘备夺取益州,和刘璋在益州北部大打出手,并且占据了益州北部诸郡,东州集团就此被压制,刘备死后,南中地区的以雍辏滓嬷荼就潦屏ψ髀遥痪煤笪罡鹆了蕉āK宰芴宥裕窈耗诓烤V菁乓患叶来螅屏ξ裙蹋溆嗔郊彝膊⒉磺浚宰颇诓棵懿⒉皇侵罡鹆帘狈サ闹饕颉
(5)固守不成。其实蜀汉北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点,蜀汉相而言国力太弱,必须要进一步扩展势力,否则单单固守益州并不是长远之策。
在魏蜀吴三家之中,魏国势力最强,占据中国北方,吴国亦有扬州、荆州、交州三州,势力排在第二,只有蜀国单靠益州,势力最弱,虽然蜀汉有天险,易守难攻,不能在进一步的话也就是一个靶子的命运,早晚会被别人攻陷。
所以诸葛亮必须要打出去,而东方是孙权,南方是蛮夷,西方是高原,只能打北方了。实际上对于主动进攻而言,防守反击对于诸葛亮而言应该更有利,但在曹丕、曹睿时期,魏国对于讨伐蜀汉并不感兴趣,曹丕以及曹睿先期都将目光集中于江东,就算诸葛亮到了汉中也无人伐他,这固然使得蜀汉能安然休养生息,但也想要打出去,也只能主动出击了。
;
第019章 子午谷奇谋()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从汉中出兵,讨伐曹魏。早先蜀国内部商议此事,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试图直接出兵攻取长安,诸葛亮考虑后,将此计否决,而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
【夏侯楙其人】
夏侯楙是夏侯惇之子,年轻时与魏文帝曹丕亲近友善。黄初元年(220),曹丕受禅登基,建立魏国,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渊之后都督关中,驻守长安。
据《魏略》记载,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