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深宫实录-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弄丸使剑之戏源自战国,发展到汉代以后,又增加了不少花样。通常的
玩法是:将数丸或数把短剑飞往空中,以手递抛递接,循环不绝。有的技艺
高超的艺人丸、剑并用,抛得如流星追月。丸、剑之戏中最精彩的是飞丸跳
剑和飞剑跳丸。安村、沂南汉墓石刻中都有飞剑跳丸的生动描绘。沂南汉墓
中的一块画像石上,一个人两手抛接四剑,同时又有五丸在身后跳跃,似乎
是用双脚在控制五丸。安村的石雕上艺人是弄三剑八九,也是手脚并用。

转石、扛鼎同样是古代百戏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张衡在《西京赋》中称:

复转重阁,转石成雷,噼砺激而增响,磅


象乎天威。这是描写转石戏的

音响天威。出土的汉百戏画像石中流存有汉代转石戏的形象:图中一个大力
士赤膊身体,跑动着将五个大石滚转动起来,石滚发出隆隆的声音。扛鼎又
叫鼎力、举鼎。战国时,秦武王就喜好扛鼎运动,大力士乌获因常同武王一
起举鼎,极得武王的看重,并委以高官。秦武王时,有不少大力士因扛鼎而
一步登天。秦汉时期,乌获扛鼎成了扛鼎戏的别称,这一描述也见于《西京
赋》。

冲狭相当于透剑门和钻刀圈。唐学者李善说,冲狭是卷簟席以矛插其中,
使伎儿以身投,从中过。张衡在《西京赋》中描述为:冲狭燕濯,胸突铦锋。
燕濯是一种跪式的鱼跃动作,身体轻盈自如的从水面跃过,如同燕浴一般,
故称燕濯。唐李善描述燕濯:以盘水置前,伎坐其后,跃身张手跳前,以足
偶节逾水,复却坐,如燕之浴也。

北宋东京每年在正月十五这一日,皇宫大内前的御街廊沿下都要举行盛
大的百戏活动,所谓奇术异能,麟麟相切。这一日的百戏包括击丸、踏索、
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歌吞食铁剑、小健儿喷吐五色水旋浇泥丸子和
各式各样的杂耍绝技,如鱼跳刀门,猴呈百戏,追呼蝼蚁,沙书地谜,使唤
蜂蝶,真是花样百出,美不胜收。清代宫中的小太监们也学习一些杂耍节目,
称为玩艺。清宫中表演玩艺,种类也很多,包括杠子、秧歌、大鼓、跳狮子、
童子棍、耍钢叉、说相声、变戏法、高丽筋斗、设法取水等。

百戏中的魔术幻法也时常进入宫廷,出现在御前。但中国很少有皇帝喜
欢戏法、魔术这一类的技艺,因为这类技艺太险、太神奇、太可怕,属于历
来被鄙薄的奇技淫巧一类,中国的宫廷中因而始终没有过专职的魔术艺人,
东汉时,西南禅国进献幻术师,幻术师在元旦皇帝朝见群臣的盛会上曾表演
吐火、支解自身和取下自己的人头换上牛头马首。这场表演以后,谨守礼法
的儒士大臣们当然不乐意,纷纷文章进谏此事,隆重热烈的一场元会结果却
招致政议汹汹。唐代的时候,大量身怀绝技的印度魔术师来华献艺,但被宫
中拒之门外,这些人便行走于京师,在民间卖艺。唐高宗为此又发布了一道
禁幻戏诏,严厉谴责: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于戏处,乃将剑刺肚,以
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宜并发遣还蕃,勿令久住,仍约束边州,若
更有此色,并不须遣入朝。魔法幻术自汉以后就没有再进入皇宫。

百戏中影响最大也最受中国宫廷尊重和偏爱的是宫廷乐舞。中国宫廷乐
舞分为礼仪性的和娱乐性的两类,音乐因而有雅乐、燕乐之分,和乐相配的
舞也是如此。礼仪性的乐舞在朝廷、宫中的重大仪式时使用,主要用于祭祀。
娱乐性的乐舞则用于宫廷宴会。燕乐歌舞就是百戏的范围。


汉武帝时,汉宫中的著名燕乐歌舞是鱼龙漫延,该戏熔歌舞、杂技、魔
术于一炉,内容浪漫而神奇。鱼龙是由人装扮的一种怪兽,先在殿廷四周游
戏,然后跃入殿前的水池中,化作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在雾中再
化成黄龙八丈,跳出水池,游逛戏耍于殿廷,龙体上水珠闪烁,和日光辉映,
威风凛凛。这个节目传自西域,宫中奉为奇珍,举凡节庆仪式等重大活动,
都要表演。流传到隋时,改名为黄龙变。

鱼龙漫延又称鱼龙曼衍,这实际上是一种假形戏舞。这一类节目除了鱼
戏以外,还有龙戏、虎戏、龟戏、豹戏、熊戏、罴戏、象戏、猞猁戏、大雀
戏。这些动物,有的由人扮演,有的由马扮演,每一种假形戏都有一套相应
的服饰道具。上场表演时,所演动物一边舞蹈,一边前进,喷吐彩焰的火树
在前面引路,旁边还有一些小演员怪模怪样、戏乐逗弄动物,还有时有伎人
立在动物背上耍弄长橦,玩耍杂戏,旁边还伴以幻术串演。秦汉三国至隋唐
时,和鱼龙假形戏齐名的还有在奔驰的马背上表演的骑术;五张案桌上翻筋
斗、拿大顶的安息五案和掷倒十二叠案的掷倒叠案伎。

汉宫中燕乐歌舞的名目极多,著名的舞蹈便是巴渝舞、七盘舞、长绸舞、
折腰舞等。巴渝舞是四川巴渝地区賨族人的舞蹈,此舞粗犷、矫健,舞步生
风。賨人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关中有功,建汉以后,其舞蹈受到了刘邦的看
重,进入了宫廷,直至晋唐时期,巴渝舞在宫中仍旧流行不衰。七盘舞就是
盘鼓舞,在地上分两排倒置七盘,并置一鼓,舞者在鼓上腾跃,以此发出节
奏鲜明的鼓声,且要在盘上纵蹑,完成一个个高难动作。长绸舞又叫公莫舞、
巾舞,舞者双手各执一条长绸,长绸一端竖裹短棍,起舞时长绸翻卷,呼呼
生风。折腰舞是腰部为主的舞蹈形式,一般和翘袖舞并用。汉高祖戚夫人就
善翘袖折腰舞。

汉宫中还有一些歌舞别具魅力,包括剑戟舞、蹋鞠舞等。剑戟舞是舞蹈
和武术相揉合,可以说是舞蹈化的武术。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有关于剑就舞
的描绘:画面上有两个人各执一柄剑、戟,彼此攻防为戏,这便是剑戟舞。
蹋鞠舞是舞蹈和蹋鞠相结合。河南方城东关汉代画像石墓中,有生动的描绘
蹋鞠舞图:图中有两人,均头戴汉冠,身穿紧身衣,相向蹋鞠起舞;下有一
球物和鼎形器,一人甩袖叉腰,脚尖蹋球;一个舒展长袖,箭步上前,紧张
激烈的防御情态似乎是惟恐球物落入鼎形器中。

汉代以后,宫廷的乐舞机构专设象人,充当百戏中由人扮演的动物角色。
宫廷娱乐活动中头戴假面具的游乐,面具上也要画着象人扮演的动物画面。
同时,也有扮演人的时候,男扮女装时也要头戴面具。后世将这种游戏渐渐
衍变成将假面用色彩直接画在脸上,后来便发展成戏剧脸谱。

中国百戏的发源地是民间,兴盛和繁荣也在民间,只是偶尔进入宫廷作
节庆表演,藉以助兴。中国宫廷中只有一些零星的擅长百戏技艺的演员,因
此,相对于占重要地位的宫廷乐舞来说,其中的百戏乐舞只属于杂舞和俗艺,
但这些杂舞和俗艺却正是中国古代丰富多采的戏曲的源头。可以说,中国戏
曲艺术的繁荣是从古代的俗艺发展而来。百戏中的歌舞后来衍而为以表演故
事为主,再由表演故事过渡到杂剧,成为中国戏曲的雏形和前奏;与此同时,
杂技和魔术成为另一支单独发展的艺术。

魏晋时期,中国便出现了具有人物、情节和剧情发展的歌舞。其代表性
的歌舞便是表演鸿门宴的公莫舞。公莫舞在南朝宫廷中十分流行,北朝则产
生了另一出脍炙人口的歌舞戏:踏摇娘。踏摇娘以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表达


了人生不平际遇的无限哀叹,它直接取材的便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苏姓
的男子,自号郎中,相貌丑陋,酒糟鼻子,瘦骨嶙峋,面如瘪尸。这位男子
表面上老实,愁闷下喜好喝酒,每饮必醉,每醉必痛殴其妻。苏姓男子的妻
子温柔美丽、善歌善舞。她不堪丈夫的虐待,经常顿首摇身,唱起哀怨动人
的忧伤曲。因此,人们感叹之余,渐渐将这个故事编成剧目,定名为踏摇娘。
剧中的丈夫是一位丑角,难看的酒糟鼻,蓬头赤面,活脱脱一副醉鬼模样。
剧中的妻子由男子扮演,画上假面,涂脂抹粉,美丽动人,且歌且舞。每唱
一段,末尾都有和声,和者齐唱: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这种和声便是
后来的帮腔和旁白。踏摇娘这个剧目在唐宫中是最为著名的保留节目,三百
年间长盛不衰。唐宫中最擅长演踏摇娘的教坊艺人是张四娘。踏摇娘后来改
名为谈容娘。唐宫中以诙谐的表演见长的优伶们有一出拿手的节目,便是讽
刺戏参军戏。参军戏没有歌舞,只是用语言充分表达。参军戏旨在讽刺贪官,
其典故出自汉代。东汉和帝时,馆陶令石耽犯赃,和帝惜其才,免予治罪,
但为了让他汲取教训,命他穿上白夹衫,在宴饮时被优伶玩耍、戏弄和羞辱,
一年以后才结束这种处置。后赵石勒在位时,参军周延任馆陶令时贪污官绢
数百匹,被捕入狱,但因是皇帝石勒的属官而宥罪。后来,周延在内廷便成
了伶人嘲弄的靶子。宴饮席前,优伶们头戴介帻,身穿黄绢单衣,周延夹役
其中。优伶问:汝为何官,在我辈中?周延按规定回答:我本为馆陶令。然
后,指着优人的黄绢衣说:正坐取是,入汝辈中。众人大笑。由贪官直接扮
演的这类宫廷讽刺戏,后来便由伶人扮演,参军就成了贪官的代名词,故称
参军戏。参军是丑角,嘲弄参军的角色叫苍鹘,是一种凌厉的鸟名。唐宫中
擅长参军戏的优伶有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曹叔度、刘泉水等。宋时,
参军戏叫加官戏、跳加官。

宋元时期的戏剧活动走向成熟,由于产生于民间,而且包括歌、舞、说、
做等多种形式,因而称为杂剧。宋代宫廷中,歌舞音乐渐渐让位于杂剧,杂
剧进入了帝王后妃们的生活。南宋教坊十三部中,唯以杂剧为正色。宋代杂
剧中的戏头称为末泥,就是男主角;然后是副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