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_2-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占据鄠县后,李神通拥兵万人,即自称中道行军总管,以史万宝为副总管,裴寂为长史,柳崇礼为司马,令狐德棻为记室,在鄠县成立了一整套军事机构。李昭儿则率领大军,继续向盩厔方向进军,行军途中又联系络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盩厔、武功、始平等地。
  昭儿指挥有方,赏罚分明,军纪严整,一时间威震关中,军队发展至七万多人。关中人呼之为“娘子军”。
  李世民率几路兵马屯军阿营,连同原右三统军,总控制兵力达十三万人。李世民即派专使去见父亲,言渭北一带隋军已扫清,请选定时日,进军长安,定期会战。
  李渊回信说:屈突通已在潼关被阻,不能西去,余不足虑。已命李建成率永丰仓上精兵,自新丰趋长乐宫待命。命你部回兵至长安故城待命。等全部兵马到达指定位置,即可攻取长安。渭水之阳,在通往长安的官道上,李世民骑着名骏飒露紫,在众将佐的簇拥下,带领十万人马,迤逦向长安故城进发。
  秋日中午,远处的群山都披上了金甲,阳光在奔腾不息的渭水上跳跃。李世民举目眺望,心中充满了对未来必胜的信心。攻占长安,即可号令天下,黄袍加身,我李氏也终于有这么一天可以坐江山了。
  正想之间,但见一个侦骑正飞马跑来,滚鞍下马,向李世民报道:
  “前面山口发现大队人马,打的是咱李氏的旗号,请令定夺!”
  “这是哪只部队?”李世民想了一下,对身后的众将佐道:“随我前去查看!”
  说着,李世民便催马前行,百余骑将佐亲兵紧随其后,越过正在行军的步兵,赶往前面的山口。
  走不多远,但见前面的山脚下有大队人马。旗分五色,兵拨八方,盔甲鲜明,甚是齐整。幡旗上都写着斗大的金黄色的“李”字。李世民心里疑惑,催马向前,想看个究竟。这时对方,也跑来一队骑兵,到了跟前,绣旗开处,一员女将英姿飒爽,赫然而出。但见女将头戴雉尾,身披胄甲,腰佩七星宝剑,脚穿战靴,骑在马上,甚是威风。李世民目瞪口呆,那女将立在马上笑道:“二郎不认识姐姐了?”
  李世民定睛一看,才认出是姐姐李昭儿,惊喜交加,忙滚鞍下马,向姐姐拱手道:
  “阿姊巾帼英姿,令人钦佩!”李昭儿笑道:“特来帮助阿弟。”
  姐弟俩谈了一会别后的话,李世民从阿姊口中又得知妹夫右亲卫段纶,也在蓝田起义,有军万人,皆奉李渊将令,向长安附近靠扰。李世民高兴地说:“我李氏亲属,皆在各地起兵。一呼百应,甘为人先,此天兴我李氏也。”
  李昭儿指着身后的兵马说:“我军队已近七万余人,可归阿弟节制。”
  李世民拱手推辞道:“阿姊巾帼英雄,胆识不在我等兄弟之下。弟当奏明父帅,为阿姊别设军府。”
  李昭儿也不多言,即与李世民合兵一处,率军向长安外围进发。诸军到达指定位置后,李渊分头接见新归顺的将佐,一一抚慰。任命李神通为光禄大夫,段纶为金紫光禄大夫。以下各授官职,所部编归李世民调遣。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四日,李军至长安,屯于春阳门。诸路军马,足有二十万,将长安团团围住。
  因为李渊起兵是打的“尊隋”的名义,所谓“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这时长安的最高统帅正是代王杨侑。李渊不便立即命令攻城,便三番五次派使者前去申明尊隋之意。代王杨侑年仅十三岁,长安的主要事务还需留守卫文升、阴世师等人承担。卫、阴二人见义军兵多马壮,其势逼人。不敢大意,封住所有城门信使不通。李渊的使者也只能站在城下,冒着箭矢射中的危险,一遍遍喊话,弄得口干舌燥,不见一点效果。见劝告十余日无效,李世民率诸将来到中军大帐,请求出战。李世民对父帅说:



多亏了我的“美人伎俩”(16)



  “京城不启,此是隋运其亡。既灭亡之,非人能复。违天弃日,劳师费粮,坐守愚夫,恐非长策,请进围之,以观其意。”李渊却摇摇头说:
  “文皇帝英明仁慈,功德行世,为渊一生所钦佩之人,今贸然起兵,心已不安。岂可再以刀兵加于皇都?”
  不以刀兵加于皇都,弄二十万兵马来干什么?李世民见父帅说得冠冕堂皇,知其仍在做表面文章,于是率诸将进一步劝道:“无成王之主,不得行周公之事,又恐巨猾之徒,知必兵已定关中,来争形胜,请更思之。”
  李渊不听,喝退众将,仍派使者到城下苦口婆心地劝说。李世民见父亲仍不肯撕下假面皮,心下忧虑,回到自己的大营,前思后想,觉得不能再拖延攻城了,一者怠诸将求战之心;二者几十万大军停滞不前,枉费粮草不说,还贻误战机;三者,李密瓦岗军兵强马壮,正发动第三次攻洛阳之战,屡败隋大将王世充。且李密一心想做义军盟主,今见李氏军围住皇都,恐心生嫉妒,别生歧义。
  想到这些,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找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一齐商讨此事。房玄龄点头认可李世民的担忧,心生一计道:“可联络左军大都督陇西公李建成,暗使几路军马作势欲攻城,然后飞报大将军,言将领争欲攻城,不能制止,以此胁迫大将军早下攻城命令也。”
  听房玄龄这样一说,李世民觉得此计可行,于是看了看杜如晦,杜如晦坚定地说:
  “时不我待,请马上依计而行。”
  房谋杜断,李世民马上修书一封,派长孙无忌前往长安城东南面、李建成的防区。
  下午,在李世民、李建成的授意下,李世民的部将丘行恭,李建成的部将雷永吉等人,不等将令,擅自带领本部兵马,提着云梯,气势汹汹,在左右两个大营门口吵吵嚷嚷,欲强行冲卡,前去攻城。
  李世民、李建成飞马赶到各自的营门口,自然是劝说不下,于是使人报与李渊,言诸军请求攻城,不能制止。
  李渊闻之,从春明门外,急忙赶到安兴坊右军大营,声色俱厉,厉声喝斥,不准攻城。将佐们见主帅动了气,只好一副气忿忿的样子,收兵回帐。
  房玄龄之计,虽未立即奏效,但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此事在李渊的心中也有了震动。当晚,李世民约上李建成,率文武官员来到李渊的大帐,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再次请求出战。李世民慷慨激昂地对父亲说:
  “太原以来,所过未尝经宿,长驱四塞,罕有不克之城。今至京师,不时早定,玩敌致寇,以挫兵锋。又虑初附之人,私轻太原之兵无能为也!”
  李渊也有李渊的考虑,他向诸将解释说:
  “我不是不让你们攻城,而是想让天下人知道,我志欲安定天下,而不是以李代隋也。”
  此乃“掩耳盗铃”之事,李渊未免看的过于认真。诸将不依,继续请战。正在这时,在城下苦口婆心一再申明尊隋之意的使者,带着箭伤回来了。
  这乃一老先生,自谓饱读诗书,伶牙俐齿,此时却捂着大腿上的箭伤,一瘸一拐走进大帐,边走边招手向李渊叫着:“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面对将士们求战若渴的表情,面对年迈的使者带伤的大腿,此情此景,再容不得李渊犹豫了。但他还是一副下不了决心的样子,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一脸的凝重,好半天才痛下决心道:“明早开始攻城。晓谕三军,破城后,不得侵扰隋皇七庙及代王宗室,有敢违令者,罪及三族!”总攻这一天,选的也不是时候,大早晨,天幕低垂,整个战区显得格外寒冷,远处巍峨挺拔的秦岭模糊在铅灰色的云雾里。长安是隋朝的皇都,城墙坚厚,军用物资储存丰厚,并不是那么容易攻占的。
  激战一上午,攻城部队无任何突破。这时,天开始变脸,寒风呼啸,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着。冯翊太守、军头孙华主动请战,要求下午担任主攻,不攻下城墙誓不回来。然而孙华还是在午后的攻城战中被流矢射中殒命了。
  未占敌一墙一垛,先折一大将,望着越来越狂暴的雪天,李世民再次下令停止攻城。
  退兵的锣声响起,士兵们扯下云梯,抬着死难者的尸体,退了下来。又死伤了上千兵士。李世民默默地观望战场,整个战场这时如死了一般,一群乌鸦在风雪中滚动,似乎也被血腥所惊动,呼啦一声展翅飞往高空……
  要争霸天下,夺取江山,岂有不死人的。年轻的李世民,心硬如钢,安葬了烈士之后,冒着夜雪,到左军叫着兄长李建成,一齐赶往春明门,去见父帅李渊。
  全线经过一天的激战,死伤近万,却毫无战绩,李渊心情郁闷,正在中军大帐一个人独自沉思徘徊,见李建成、李世民赶来,忙问军队的士气如何。李世民一拍胸脯说:
  “只要主将信心百倍,兵士们没有退缩不前的。”
  “你的右军第一天便折了一员战将,不可轻敌啊。”李渊忧心忡忡地对李世民说。
  “父帅,”李世民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我找兄长商议了,攻打长安不能像攻一般的城池一样,要打破常规。”
  “你意如何?”李渊问。
  “我想各个攻城部队,都分为若干部分,不分昼夜,不管天气如何,白天黑夜轮番攻城。”



多亏了我的“美人伎俩”(17)



  李渊考虑了一下说:“不分昼夜攻城,若短时间不能成功,对将士们的心理折磨很大。像李密围攻洛阳二年,毫无突破。若放在我们这里,岂不将士离心,人走一空!”
  “守城隋军痛恨隋炀帝暴政,畏我义军善战,其士气必然低落。我军不舍昼夜,轮番进攻,受折磨的首先是他们。”
  “若短时间不能取胜又当如何?”
  李世民满有把握地说:“我料多则半月,少则十天,必破长安。决不会如李密那样,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