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字经 讲记-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舜。尧帝于是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享年118岁。
舜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他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里挂头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禅让给禹,自己在南巡的路上死于苍梧(今湖南宁远县),终年110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江而亡,化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尧帝和舜帝;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辖的国土逊让给贤能的人。 
“揖逊”是谦逊禅让的意思,也就是《千子文》中说的“推位让国”,把位置委与贤人,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后世的帝王但有一线生机就只让位子,不交权力,更有甚者连位子也不让,死了以后再说。历史上常有先皇死了,尸身停着没人管,皇子们却在为争皇位大打出手的事,所以历史上真正能够推位让国的;只有尧和舜。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所以这里才“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这几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汤王、文王和武王,他们四人是夏商周三代之王,是三个时代的代表。
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
孔子说,我实在挑不出禹的缺点和过失。他自奉甚俭,恭敬鬼神;自己破衣烂衫却将国家制度制订的美伦美奂。大禹婚后第四天就治理洪水去了,一去就是十三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特别是有一次刚好禹的儿子出生,禹硬是听着儿子的哭声不进家门,而且“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出外见罪人,下车而问泣”。禹在位27年,治水累得腿胫上的汗毛都磨没了,而且胼手胝足,还得了风湿病,弯腰驼背的根本迈不开步子走路。所以孔子才反复说:“禹,吾无闲然矣。”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历史上的正统观念,一种政治制度或者实行王道,以道德仁义来治国,当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实行霸道,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无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这些人不但仁义礼智信没有,连真正的实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野心和诡诈之术。庄子对这些“国君”嗤之以鼻,称他们为大盗,所谓“窃钩者盗,窃国者侯”。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大禹王,姓姒,名文命,受舜禅,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丰县),以金德王。大禹疏河治水,铸九鼎、分九州,制贡法、立学校。大禹王是中国历史上“相揖逊”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禹以后将天下传给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但是客观地说,这并不是禹的错,当时实在是除了禹的儿子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启是大家推举的,不是禹自己定的。
史书上记载,与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勋卓著,理应是禹的继承人,但禹死后人们爱屋及乌,拥戴了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样,夏朝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开了中国世袭王朝“家天下”的历史。
夏朝曾十次迁移国都,在今河南、山西、安徽等地都有夏朝故都的文化遗址。《史记》记载,大禹在巡视江南的时候,死于浙江绍兴的会稽山,遗嘱是“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坟高三尺,勿伤田亩”,享年100岁。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山下选择了一块依山傍水的吉地修建了大禹陵。
大禹死后,禹的儿子继承王位;启死后,传为给太康。太康沉醉于打猎,无心于国政,被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取而代之,史称“太康失国”。以后虽有“少康复国”,但夏朝的国力已呈颓败之势。夏桀(履癸)继位以后,更是江河日下,独木难支了。但夏桀不仅不思进取,反而暴虐无道,骄奢自恣。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寝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藏美女于后宫,造酒池糟堤淫乐,据说那酒池大得可以航船,宫女多因醉而溺死。更为荒唐的是宠姬妹喜爱听“裂锦”之声,为搏美人一笑,就安排专人撕缎锦。加之穷兵黩武,连年战乱,百姓妻离子散,苦不堪言。  
夏桀还自比为太阳,大言不惭地说:我与太阳共存亡。《尚书?汤誓》中记载,夏代臣民都指着太阳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你这个太阳啊,怎么还不灭亡?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同时,四方的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此时,商族的势力已经日渐强盛,正在暗中做灭夏的准备。商汤对内励精图治,轻赋薄敛;对外广行仁义,交好四方,使“诸侯皆归商”。看到夏桀已众叛亲离,就在伊尹的辅佐下,起兵伐夏。在《汤誓》中,商汤说:“非台小子,敢行作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桀措手不及,被围于鸣条,商汤全歼了夏军,桀只带了数百人匆忙逃奔到三觳,又逃至南巢,最后死于该地。
商汤凯旋班师,建立商朝,夏朝正式宣告灭亡。夏朝的历史由禹算起,至桀结束,共传十四世,历十七王,共计439年,所以说“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商汤姓子,名汤,又名履、天乙等,史称“汤有七名”。商族活动的地域主要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一带,至汤为十四世,曾迁徒途八次,最后定居在南亳(今河南商丘)。
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是商朝的第一代君主,以水德王,改年号为祀,建都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在位13年,后因病而亡。史载,商汤葬后“不封不树”,既不起坟也不栽树,故此至今谁也不知道千古汤陵何在,没了盗墓贼,商汤倒也清静自在。
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要革除弊端,重振朝纲,就借口河患迁都殷城(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又称为殷商。
商朝最后一帝纣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商纣为人聪颖,灵敏多才,膂力过人,能空手斗野兽。即位之初也是个不错的帝王,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对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荒淫无度,弄得民不聊生。
他把殷都向南扩大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在这广大地区内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又宠爱美女妲己,终日淫声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大肆搜刮,将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坏人,迫害正直的臣子,如重用贪财好利的费仲,提拔挑拨离间的恶来。他贬斥人们爱戴的贤相商容,用“炮烙之刑”残害进谏的忠臣,挖了叔叔比干的心,逼得哥哥微子逃亡,又逼得另一哥哥箕子装疯。商纣的倒行逆施,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四方的诸侯无不离心离德,老百姓忍无可忍,商王朝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渭水流域的周族正在崛起。西伯侯姬昌,就是日后的周文王,是个很有作为的创业主,他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姜子牙为军师,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50年,为灭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的第二年,便将祁的都城迁至关中的膏腴之地丰邑(今陕西西安西南),完成了对商都的包围之势。
文王死于迁丰的次年,其后武王即位,在姜尚的辅佐下“吊民伐罪”,开始了武王伐纣的贵族革命。牧野一战,纣军土崩瓦解,商王朝众叛亲离,纣王逃回商都,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商朝始于汤,终于纣,历30帝,享国644年,故称“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武王姓姬,名发,他诛讨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亲姬昌(即周文王)是商朝的西伯侯,因看到纣王残暴,暗中叹息几声,便被囚禁在羑里监狱(今河南汤阴县)长达七年。但是姬昌并没有丧失信心,相反地他著易经、揽人才,富国强兵,并且按照姜尚制定的战略“修德以倾商政”。四十多个诸侯国先后归顺于周,这就为武王伐纣积足了本钱。
武王继位后,积极进行灭商准备。武王以姜尚为师,负责全国军事;以其弟周公旦为辅,处理国家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又营建了新都——镐京。
为验证自己的号召力以及各方诸侯是否同心同德,武王率师东进,观兵盟津(今河南孟津)的黄河渡口,会盟各路诸侯。姜太公对天盟誓道:“苍兕苍兕,总尔众蕊,与尔舟楫,后至者斩”。不期而会的诸侯达八百之众,大家公推武王为盟主,进行了伐纣前的总动员。
盟津之会后二年,商朝统治核心严重分裂,商纣王被彻底孤立,伐纣时机成熟。趁商军主力远攻东夷,朝歌城空虚之时,周武王亲率大军,在盟津会合各路诸侯,并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少数民族。武王做“泰誓”历数商纣的暴虐,宣布“维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