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阅读姨父-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令姨父不能忘怀的是,他在北京参加警卫工作会议的时候,中央警卫九局通知他,周总理请他和广东公安厅的警卫处长苏汉华到总理家里做客。他和苏汉华既高兴又不安。总理只约了我们两个人,这是什么意思哩?哦,可能是总理去的较多的地方除了上海,就是广州、武汉,因此,才叫我们到他家里坐一坐。他们如约来到了中南海西华厅总理家里,总理夫人邓颖超出来接待说,很对不起,总理原本在家里等你们呢,可刚刚接到电话,临时有紧急事情,又匆匆走了。他让我代表他陪陪你们。客厅里已经摆上了水果和糖果。姨父说,虽说没有见到总理,但是总理的情意我们领了,总理对下级的体恤和尊重我们懂了。   
  1。周恩来与三斗坪(2)   
  姨父告诉我,周总理逝世的时候,他写了一首好长的诗,流着眼泪写着,写了两三个晚上才写出来。但他接着又自嘲说,哪里是什么诗哟,不过是“顺口溜”罢了。我要求看看这首诗。姨父说,我的诗不愿见人,冇得了,找不到了。   
  2。胡志明的外衣   
  1956年,越南胡志明主席(中坐者左四)在武昌东湖休养时与接待人员(后排右二为朱汉雄)合影留念。 
  在姨父接待的外国来宾中,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是越南胡志明主席。 
  他说,胡志明主席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关系亲密,是老朋友,解放后曾多次秘密来华,总是用围巾围着他的胡子,不叫别人把他认出来。我们也不把他当外人,不像对别的外宾那样安排到北京饭店,他一来,就住在北京中南海,有时也住在中央组织部一个小招待所里,像对待自己人一样。 
  1956年下半年,他在武昌东湖休息了一个多月。一到吃饭的时候,他都要一脸无奈地望着餐桌,用中国话说,菜太多了,吃不了,浪费了。后来,一餐只上四个小盘,荤素搭配好,每盘只有一点点。他吃得很高兴,每餐饭都要尽量吃完,吃不完时,就要批评人,又多了,又多了!从不给我们讲客套。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喝咖啡,而且必须喝他的警卫员为他烧的咖啡。警卫员跟他多年了,他来中国时也要带着这个警卫员。警卫员也要随身带着两样东西,一样是一枝很笨重的法国手枪,另一样是烧咖啡的工具。胡志明只喝他烧的咖啡。我们烧的咖啡,他一闻,就放下了。 
  胡志明主席作为国宾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时,曾经来武汉与毛主席会见,下榻在胜利饭店。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曾多次在报纸上看到过胡志明的一张照片,他头戴很像博士帽的葵叶帽,身穿很像中山装的灰白色制服,面带慈祥的微笑。 那一天,他白天参观了武汉钢铁公司和长江大桥,晚上睡觉时,饭店的服务人员就好心好意地把他那件灰白色制服拿去洗了。但是,姨父说,谁也不会想到,胡志明主席只有这件制服,每天都要穿这件制服。第二天早上,他起床了,要穿衣服了,衣服还没有拿来。糟糕,衣服洗了,还不干。他穿着汗衫,怎么出去呀!他老人家只好坐在床上,抱着膀子,盘着腿等着送衣服。那一次可把我们急坏了。他老人家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吃了早饭就有重要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是不可以穿着汗衫出现的呀!他们代表团的全体成员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件衣服。我们让洗衣房赶快把衣服熨干送了上去,他才得以从房间里走出来,脸上照旧露出慈祥的微笑。我们出了一个大洋相啊!我们外交部礼宾司的工作人员、地方上的外办主任、交际处长、饭店经理接待过很多国家首脑,从来没有看到过,哪一个国家的首脑会如此简朴,竟然没有替换的衣服。 
  胡志明主席很重友情,也很幽默。他来中国休息时,照料他的总是中央警卫九局的张文鉴。有一次,张送胡志明回国,送到南宁机场为止。分别时,张站在飞机的舷梯下跟胡志明握手,胡志明却拉着他的手不放,把他拉上了 飞机。张说,我不能上飞机呀,飞机一起飞就飞出国境了,飞到越南去了。我没有护照、没有签证,这怎么行!胡志明拍着自己的额头说,没有关系,我就是护照,就是签证。硬是把张拉到越南,玩了两三天才让他回来。张回来时,带着胡志明送给他的水果和鲜花,路过武汉,还送给了姨父一束漂亮、鲜艳的剑兰花。 
  胡志明送给姨父的是一本书,是他自己写的《狱中日记》。 
  我对姨父说,我看过我国驻越南记者写的一篇文章,说胡志明访问中国后,对他讲,中国同志的宴会太铺张浪费了,那么多的东西,怎么吃得完呀?革命刚胜利,国家还很穷,不能这样浪费呀!我还说,在我们干部队伍内部,对外事接待和交际工作中的铺张浪费现象也是很有意见的。 
  姨父没有对此表示意见,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那么,我给你讲讲,我们是怎样接待罗马尼亚代表团的。1956年,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参加“八大”的各国兄弟党代表团到我国各地参观。罗马尼亚代表团由罗瑞卿大将陪同,来湖北参观。他们到了黄陂县的一个生产队。按照过去的做法,还要把他们送到县城或是赶回武汉吃饭,那要跑好远的路,所以改为在村子里招待客人,还为此带去了厨师、服务员和高级餐具,麻烦透了。我想,为什么一定要用城市里、宾馆里那一套规矩招待外宾呢?到农村就要有农村的特点。我就把原来准备的一套撤下来,只留下一个厨师、一个服务员作指导,请来当地会做菜的巧手媳妇掌厨,就地取材,做当地农村请客吃饭的拿手菜。芋头呀,红薯呀,莲藕呀,都端出来了,还做了狮子头、粉蒸丸子、粉蒸排骨、烧鱼、烧鸡、莲藕汤。当地原来也要学城里的洋派头,准备了一套精致餐具和高档台布,也统统拿掉了。宴会就设在普通农家的一个比较宽敞的堂屋里,用当地老百姓用的白底蓝花粗瓷碗盏、毛竹筷子,由漂亮、利索的农村姑娘端盘子上菜。罗马尼亚的朋友们觉得很新鲜、很家常、很亲切,吃得非常高兴。特别是那种事先未被看好的小芋头,外宾们特别喜欢吃,干脆撂下筷子,手拿芋头,蘸上白糖,一边吃,一边嗍指头。他们吃了大丸子——狮子头,还要再吃小丸子——粉蒸丸子,吃出了中国农村的真味道。只是筷子用不好,那就当场教给你,用起来别扭,才显得有趣。饭场上的笑声此起彼落。刚吃完别开生面的“农家宴”,罗瑞卿大将就高兴地叫我,说:你怎么想出了这么个办法,挺好哇! 
  姨父又郑重地告诉我,1964年,越南的黎笋来武昌五里界参观访问,他又在五里界用“农家宴”招待了黎笋。听姨父的口气,好像是要让黎笋给胡志明老人捎个口信,他已经接受了胡志明对中国宴会的批评。   
  3。史书以外的刘伯承(1)   
  刘伯承元帅手迹。 
  1957年岁尾,姨父的一件大事是接待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是他的老首长。在挺进大别山前后的严峻岁月里,姨父曾担任刘邓大军政治部保卫部特派员兼任司令部协理员,就在这位“一号”首长的身边工作。他把刘帅安排在南山甲所下榻后,又陪他在东湖岸边散步。遥看天际,往事如烟。他感到,他又回到了一位慈爱长者的身边。 
  姨父说,进军大别山,真苦了刘帅了。特别是过黄泛区,一望无边的沼泽地,不能骑马,每一脚踩下去都要陷进没膝深的泥沼里,要费好大力气才能把腿拔出来。有时,在大雨之后的泥泞中行军,成千上万人踩来踩去,泥巴地一塌糊涂。刘帅块头大,又是一只眼睛,拄着一根棍子走路,实在难走啊!大家给他搞了一副担架,他坚决不坐。大家没有办法,只好抬着担架跟着他走。 
  刘帅骑牲口,身体重,马也驮不动他,就为他准备了两匹马,换着骑。后来,六纵王近山司令员特意送来一匹很高很壮的马,这匹马本来是专驮大炮的,除了身架大、气力大以外,没有别的本事,只会四平八稳地走路,正好成了刘帅的坐骑。大家都舒口气说,好,这下子解决问题了。可是,刘帅心疼他的马,马背常常磨烂,一到宿营的地方,刘帅就说,不要忘了用盐水给马清洗伤口哇。在山路上行军,白天还好办,前边有人牵马,旁边有警卫员照料。最难的是夜晚行军,老人家骑在马上,眼睛不好用,前边有了树枝,警卫员就要喊:“低头!”老人家才知道低下头,把身子伏在马背上。没有树枝了,他也不晓得直起来,还要向他喊:“抬头!”他才知道把头抬起来。 
  刘伯承酷爱读书,但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看书很吃力,却又不知道休息,周围的人都拿他没办法。他的爱人、孩子和警卫员拖着他,才能叫他出去散散步。大家说,总得想个办法,叫老人家活动活动啊,就一起起哄,拉上他打麻将。他不会打,怎么“吃”,怎么“碰”,他都不会。他身边的人乱叫,哎,该吃了!哎,该碰了!打了两三把,他就站起来说:“哎呀,这比打仗还难啊!我不干了。” 
  刚到大别山,在安徽搞“急行土改”、搞粮食的时候,还搞到了一些古书、线装书。有人拆散这些古书包东西,他看到了,就心疼地说:“同志们哪,这是中国文化呀!你们赶快去看一看,还有没有别的书,帮我把书收起来,带得走的带走,带不走的要找个地方存起来,不能糟蹋文化。”他还说,我年纪大了,打完仗以后,我的愿望就是搞搞军事教育。在战事频繁的岁月里,他还翻译了苏联的军事著作《合同战术》。 
  有一次,从宿营地出发以前,司令部各部门都在忙着打扫房子,把铺地用的稻草送还给老百姓。刘伯承的警卫员雷保生忽然跑来说,“一号”叫你。姨父急忙跑去了。刘伯承正坐在老百姓家门口的石礅上,看到他来了,就指着地上的稻草对他说:“特派员同志呀,你要去管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