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自然的指印-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命的参与者    
    自从本书第一版于1990年问世以来,一拨拨有关基因研究的新发现充斥于新闻中。每周我们都更加明了有关人体构造与功能的遗传密码,也更加了解这些“设计图”不仅关系到某些特定疾病,还影响到人类的发展与性格—这正是本书的主题。    
    这段时期真是非比寻常,成果不可低估。    
    人体约7。5万个基因中,经过识别与归类的已有3。5万个(短短5年前科学家发现的基因数只有2 000个)。伴随新的染色体图谱而来的,则是解析遗传疾病根源的能力—从癌症到精神分裂症,乃至于阿尔海默氏病(Alzheimer誷 disease,俗称老人痴呆症)。过去被视为纯粹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病症—如尿床,科学家现在都认为与基因有关。克服这类病症的想法或许不可思议,但是在未来10年内,因为开启或关闭一个基因,而使人类免于罹患结肠癌,可能在某个阴雨的星期二下午就能实现。    
    过去5年来,由于“百忧解”(Prozac)和同类药物的上市,治疗抑郁症有了新的武器,这些药物明显改变了患者的性情。它们的效果指出,生物学与行为之间确有强烈、明确且持续的关系。但是,开这类药物的医生还是别把它们视为情绪万灵丹。不仅如此,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对人类繁复的个体发展保持敏感。企图单以先天遗传或后天教养来解释个体发展的差异,实在是偏离了问题的核心。    
    脱氧核糖核酸(DNA)提供了广泛的呈现方式。每个人必须被视为个体的表现。每一个孩子皆不同,并将蜕变为迥异的成人。我们的基因继承的是一个范围,而非分毫不差的复制品。    
    新资讯要求父母、照顾者、教育工作者、社工人员和心理治疗师采用新的思考模式。其实,任何对自己或他人特质感兴趣的人,皆应起而效法。我们希望,本书将深入探讨“遗传”与“环境”在每个人生命开展之际,如何亲密地参与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彼得·B·纽鲍尔与亚历山大·纽鲍尔    
    1995年9月于纽约市    
    前言    
    个人生命史的新视野    
    基因决定眼睛的颜色与血型、调节体内的荷尔蒙、导出性欲、决定手指的形状与寿命的长短。身为一种生物,人类共同分享由基因统筹的生理源头。    
    奇怪的是,这些生物基础通常不为我们所看重。    
    每个生命都源于不同的基因组合,使得每个人都成为大自然的新实验,然而,当我们想要了解人类个别差异的肇因时,学习与经验却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我们认为,学习与经验的意义大于遗传。老师与父母是谁、拜访过什么城市、做过什么工作、见过什么有趣刺激的人物,才是令人尊敬的生命范畴。这才是文学、传记与聊天的内容,DNA并不包含在内。    
    害羞是遗传?    
    祖父母往往对家族有足够了解才会说:“我们家父母双方,有许多祖先乐感都很棒。”或“很多祖先都有学习的问题”、“脾气都很暴躁”……祖父母能察觉家族重复出现的特性、特别的倾向与特征。这些就是家族成员的特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扬弃了大家庭,过着小家庭、单亲家庭或独居的生活,失去纵观整个家族的机会。于是,出生后的环境便被视为塑造生命的惟一模型。    
    谁会想到,害羞可能受到遗传的影响?某些饮食失调的疾病、强迫性行为的倾向、愈演愈烈的生理与心理疾病,也是遗传惹的祸?谁会想到,人类特性中最高尚的、感同身受的同情心,竟然也受到生物学的影响?    
    因为如此,从中耳炎到好奇心等人类行为的特质,都一再引起研究人员的强烈关注。我们下面会看到,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成熟(maturation)与发展(development),现在已被视为是遗传因子的影响。    
    这些发现令人难以接受,因为它们向基本的理论提出挑战。从一开始,似乎就贬低了人们向来珍视的环境因素,使我们无法依照自己的期望与意图,将儿女打造成自己梦寐以求的模样。我们不但没有因为基因的影响力而感到兴奋,反而羞于承认遗传因素。我们并未尊崇大自然的慷慨大度与变化多端,也不曾仔细观察令每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差异。其实,每个孩子对世界的反应,都受到天生性格的影响。    
    每个人的性情都受到遗传与环境的共同影响。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决定,充满了遗传与环境影响的色彩。对于遗传与环境的看法,左右了我们看待子女的眼光和态度,也影响到老师的教学心理、心理治疗师的分析、父母的管教之道,以及诗人的创作灵感。因此,了解整体的文化态度为何抗拒遗传因素极为重要。    
    近年来环境因素几乎成为一切的指标。由于它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得到过多赞誉;也因某些失败,背负太多负担。心理卫生、教育、人类学等专业领域也十分重视环境因素。人们往往不愿相信,基因对性格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奴隶制度、种族歧视与纳粹主义使我们对遗传充满疑虑。解放人心的社会观念从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到社会主义,都在使我们深信:社会有能力自行改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成为一生想望的杰出人物。    
    将近50年前,儿童心理学家、精神医师与心理分析家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他们舍弃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盛行的驱动力(drives)观点,转向探究个人对外在世界的适应力,尤其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新方向的成功使得各界愈来愈重视社会经验,人们抚养子女的方法因而改变。    
    婴儿与母亲    
    有关婴儿与母亲的互动研究指出,孩子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对环境的刺激就有活泼的反应。同时,新生儿有能力、也有需要,在情绪上与亲近的人有所联系。今天,这个观念之所以不证自明,完全是因为几十年来的大量研究使然。    
    这些研究成果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对孩童感兴趣的学者。例如: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研究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心灵变化,以及儿童心智发展在心理分析学上的地位;皮亚杰(Jean Piaget)列出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了解孩子如何与自己的世界互动;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情感依附(attachment)的理论;马勒(Margaret Mahler)审慎描绘母子间最初三年的互动步骤,还有一些学者专家详细说明过去未发现的童年心理疾病。    
    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幼年期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尤以母亲的角色最为关键,被视为孩子健全发展的根本因素。大家都认为,如果没有母亲,将会造成孩子生理与心理的毁灭性影响。扰乱心理功能的创伤(trauma)被视为大多数病症的主因。由于母亲的权力与影响力,大部分童年时期的问题被认为与不良的母子关系有关。精神分裂症与自闭症如今已知与神经传导物质等生化因素有关,但过去也曾被解释成是母亲的失职所致。心理疾病与母亲的态度联结在一起,不同“类型”的母亲会造成孩子不同的病况,从身心疾病到说话障碍;从忧郁症到反社会行为。换句话说,童年病理学的整个范围都包括在内。    
    纯粹环境使然的观点,至今仍然存在。强调父母的影响仍是一大趋势,仿佛只要减少父母的影响力,就会降低教育与养育的需求,减少爱与照顾的力量。大家认为,学习是养成今天与未来性格的主要原动力,基因则不受重视。人们常以为,这个细胞与化学的世界和心理世界毫无关系,就如天边的彩虹般难以捉摸。大多数人接受基因在生理特定疾病上的影响,如镰状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anemia)与道氏综合征(Down誷 Syndrome),却忽视基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因为在这些领域,“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们难以察觉基因的作用。    
    追随孩子的成长    
    在这种气氛之下,我们偶然间有个机会得以追踪同卵双胞胎的发展过程。怀着莫大的好奇心,我们决定研究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此处所指的“环境”,主要是母亲与婴儿的关系。    
    以前没有人研究过,同卵双胞胎若自出生后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发展,会是何种情形。如果能追随孩子的成长,与其一起度过生命循环的阶段,将是一种前瞻式的研究方法。然而,其他所有针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都是回顾过去,对象多半是幼年即被分开的同卵双胞胎。到了他们成人后,再测量彼此的异同,试图把他们生活中零碎的过去拼凑起来。    
    这种回顾式的研究方法有几个缺点:搜集到的资料多半仰赖访问与记忆。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与过去,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讯息提供者,不论是谈论子女,或是回想童年皆然。但是生命的最初几年,正是我们的研究兴趣所在,那是未来行为模式的塑造期,但是人们对婴儿期却不复记忆。最重要的是,得自同卵双胞胎的回顾式资料,比较倾向于疾病和生理特质的研究,而非个别发展的调查。    
    因此,我们希望在行为发生的当时进行研究。即孩子出生时,我们就在现场,定期、严谨地观察被分在不同家庭成长的双胞胎,研究他们与父母手足的关系,尽可能搜集行为与成长的资料。    
    研究的假设是:一旦了解发展过程,就比较容易了解恐惧症之类的冲突与不适的问题。孩子偏离发展途径时,就会产生恐惧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正确了解这些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对于了解健全与不健全的成长,以及环境如何影响成长,均有用处。    
    基因的秘密    
    经过长期的追踪研究,我们的发现是:在孩子刚出生的前几个星期就可以看出,被分在不同家庭成长的双胞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