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自然的指印-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长期的追踪研究,我们的发现是:在孩子刚出生的前几个星期就可以看出,被分在不同家庭成长的双胞胎比预期的更为相像。父母的抚养方式虽然有出入,有时影响极大,却没有造成想像中的结果。在发展与成熟的时机和模式方面,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身心的发展与成熟模式十分类似。他们在气质与行为的基础,如敏感度、活动力和情绪反应上,也很相似。    
    婴儿促使周遭环境回应其需要的独特方式,也受到基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母亲、父亲或学校的因素。若能享有支持他、栽培他的环境,孩子天生的能力和性情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发挥。    
    同时,遗传学向前飞跃了不可思议的一大步,从发现双螺旋体(double helix)、将DNA纳入一般词汇,到遗传工程的成果……几乎天天都有新的发现,证实基因在生活中所扮演的枢纽角色。    
    造成全美200万人心智损伤的阿尔海默氏病,现已发现致病的基因是位于人类第21号染色体的一端。引起躁郁症的基因之一则是位于靠近第11号染色体的顶端。亨廷顿症(Huntington誷 disease)的致病基因是在第4号染色体上。假以时日,人类23对染色体上5~10万个基因,可能都会确认出来。在染色体的图谱上,建构生命的谜题将慢慢被揭开。    
    以健全的新基因取代有缺陷基因的移植科技,日益臻于完善。如精神分裂症、镰状细胞贫血症、亨廷顿症,以及其他4 000种遗传疾病(其中1/4影响心智功能),可能都将从根拔除。    
    如今已有存放人类DNA的基因银行,使家族成员可能就各种疾病,评估遗传因素的影响。借着观察自己与其他亲戚DNA中特定的基因记号,或许可以追踪与避免如肺癌等疾病。由于DNA可以冷冻与储存,一个人的玄孙将可以借助家谱决定医疗保险的项目。一旦了解自己可能罹患什么疾病,就可以尽量避免其发生。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基因也可以重新组合。    
    寻找性格的源头    
    后天教养的重要性并未因为考虑基因的影响而降低。提供适当的照顾、互动的力量,以及心理治疗所得到的正面效果,都是显而易见。即使基因矩阵(genetic matrix)能控制成长,也没有人能削减环境的影响力。我们能够做的是,开始把眼光对准遗传模式,注意它们在发展时如何影响人们对生活的适应力。我们必须了解,人们对环境的反应受到内在天性的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份天生的属性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面对什么环境。    
    非先天即后天的看法不足以解释人类生活的繁复。这个两极化的争辩必须解体。我们可以考虑另外的选择:    
    在互补的影响下,一端由“环境”形成特定行为;另一端由“遗传”塑造疾病与特性。在两端中间—亦即个性所在,充满了复杂的互动。    
    当然,较易观察的特征是生理面,如身体的成长。其他方面则由“学习”担任主角。两种影响的连续性因人而异,范围各不相同。    
    我们必须开始留意的,不是遗传与教养在某一时刻的影响,或者只是关注某种特性,而是要观察人们终其一生在生长的环境里,随着成熟与发展渐渐显露的遗传模式。人是会改变的,我们必须追溯改变的源头。    
    通过反省与治疗,经验在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可以开始承认,基因在显露个性方面扮演的角色。这份认知虽然比较难以捉摸,却一样真实。由于它的来临,我们对人类生命的了解更为丰富,而不局限于遗传决定论的框架。这项新的体会企图拓宽对成长的视野,看见内在与外在塑造性格的因素,仔细观察两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大自然的设计图    
    本书说明生命如何受遗传与环境的互动影响,形成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它既不是研究报告,也非教科书。我们希望根据现今已有的资讯,审视形成个人性情的各种力量。    
    虽说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族群的基因理论,但这些缺乏科学根据的臆测不是来自偏见,便是再次加以强化。“遗传”这个主题已然提供太多种族、国家与性别上的偏见,导致压迫或集体灭绝。不幸的是,社会上仍有许多基因决定论的支持者,例如夏克利(Shockley)对智能问题的看法、三K党对种族的见解与性别歧视等。我们必须对这些主张保持警觉,以免盲信基因的影响,而陷入遗传决定论与族群霸权的陷阱。本书关心的是个人成长的复杂变化。这才是日常生活最具意义的事。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看看各案例的发展史,然后探讨最关键的题目—大自然为个性与成长设计的蓝图。第二部分描述这幅蓝图的重要结果,也就是人一生中适应的过程,以及大自然最有趣的两个适应例子。第三部分介绍较为广义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包括心理治疗。在第四部分里,我们将专注讨论先天及后天观点,以期对个人的生命史产生崭新的体认。    
    书中每章都触及不同的论点,强调不同的问题。某些章节比较强调童年时期,但是适用于孩子的主题,也适用于已经长大的成人和正在成长的孩子。这些主题贯穿生命周期。当父母看见自己生长的模式,在子女身上渐渐显露出来,可能会感触良深。尽管父母与教育学者对儿童最感兴趣,心理治疗师却以成人为焦点。每个人都会注意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会留心每个家族成员;而大家都想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一项相同的任务:了解自己是生命的一环,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环境。    
    本书探讨的是我们的子女、父母、兄弟姊妹与自己的生命史,呈现基因与环境之间,永远存在、不断改变的关系。    
    我们是否能够经由观察、研究与怀疑这幅基因蓝图—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作为自我研究的方式?父母是否只能相信遗传会将某些生理特征传递至孩子身上,却无法想像其他特质,如对噪音的敏感、自我控制的能力,甚至是害羞,也会遗传下去?我们是否能够继续认为,孩子仅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样子,而不是一个承袭生物特质与拥有无限未来的独立个体?    
    若能相信遗传是学习的亲密伙伴,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


第一部分 生命律动之谜第1章 先天、后天、双胞胎

    这是人类最常见的奇迹—千百万张面孔当中,竟没有一模一样的。    
    —托马斯·布朗爵士(Sir Thomas Browne)    
    神话学家坎贝尔(Joseph Campbell)说过,生活的经验比生活的意义更有价值。意义是抽象的,经验是真实的。经验使我们参与世界的活动,让我们来到生活的场所。那儿的感觉、行为、思考和孤独,都要求我们的承认与回应。    
    如何体验这个世界,取决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过去与现在。    
    与生俱来的特质也影响到我们体验的方式。与生俱来的个性、成长模式、个人倾向与情感敏锐度打从出生第一刻,直到死亡的那一天,莫不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反应人生。简单地说,与生俱来的一切,就是基因。    
    虽然环境不断影响我们,但我们属于人类的一员,共享一个范围内的行为模式。每个人皆拥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基因,形成个人的行为范畴。生活经验只能在基因限定的蓝图下,产生某些程度的影响。    
    截然不同的兄妹    
    一位30岁的已婚男子选择了不需社交的行业。他是个技术专精的技师,全心奉献于工作与精密仪器。他的妻子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只能说有限的英语。她抱怨他太疏远、不支持她,不和她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幼儿期的他非常沉静,没什么强烈的情感。他难以测度,令人无法轻易“读出”他心中的想法。他总是隐藏感觉。    
    没有人知道他的幻想生活,也没有人了解什么能使他的内在精神世界激动起来。父母一直以为,他的情绪状态与一般人无异。他从不显露内心冲突的迹象。他总是安安静静,对大人的态度十分谦逊,也不执意要求什么。大家都觉得,他是个非常有规矩的小孩。    
    他时常因为通情达理而受到称赞。有一次,他才刚满一岁时,母亲因为要做家务而把他放在沙发上,后来突然被请到邻居家处理紧急事件。她根本忘了自己的小孩不在婴儿床上。一个钟头之后,她发现儿子好端端地坐在原来的位置,一副安静独立的样子,似乎十分满足。    
    小时候,他常常让人抱在怀里,却从不主动要求拥抱与安慰。他是个被动的回应者,从不要求他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从不表露任何主张。    
    *  *  *  *    
    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25岁女子,积极寻求新的经验。她对社区事务尽心尽力,涉入极深,也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各种援助计划。她遵循自己的想法,是个行动派。她既富于创造力,也能享受人际关系。    
    婴儿时期,她会在吃奶时咬母亲。由此可看出她因环境而采取的行动有多么强烈。她有能力取得想要的东西,即使在口腔期亦然。    
    孩童时期,她积极探索周遭的世界。她用眼睛观察,时时以身体尝试。她毫不掩饰地要求抚触,外向到连母亲也感到害怕。她以强而有力的方式表达需要,父母只有投降的份儿,并未试图加以控制。事实上,控制她绝非易事。    
    最有趣的在于:这对男女竟是兄妹。两兄妹一块儿长大,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由同一对父母教养。然而,打从出生起,他们就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接触世界的方式。    
    在人类染色体60亿碱基对(base pairs)的DNA中,即使是没有亲戚关系的陌生人,也只有600万对互不相同。绝大多数的基因人人皆同,代表人类的特质:每个人都有脑、心脏、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