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留指爪自白-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

上述故事,<三国志>中亦有记载:
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写的是闻言失筋。而罗贯中为了更形象地表演二人的不同个性,加入了借雷掩饰的情节。是取材于周易<震为雷>卦的“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匕鬯,过去通常解释作“勺子里的香酒”。但在<马王堆周易帛书>里,另一写法是“辰敬百里,不亡'金匕'觞”,意思是雷声即便震惊百里,也不必害怕到令金酒勺跌落地下。这里指的是吃煮酒用的金属匙筋。罗贯中正是借用<马王堆周易帛书><震为雷>卦辞的写法,演绎出闻雷失筋的精彩故事。它在整个故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说明作者对周易的钟爱,亦显示罗贯中所持的周易版本中,<震为雷>卦的卦辞应是<帛书>中所述的。
    精彩的“震为雷”:
     霹雳震雷事事通
     来时惊恐去欢容
     震惊百里何足论
     把酒开怀笑大风

##<三国>与周易系列──4.中军折旗之预兆

军旗乃军队的象征,行军征战,军旗的异动可能都是一种预兆。
<三国演义>中,有关战事前军营帅旗突然折断的描述有以下数段,而其预兆及应验是显然的。当然,这都是作者的艺术加工,无从查核其事实根据。但是,预兆本身就真是毫无根据吗?看来未必!

? 第24回,曹操引军往小沛攻刘备。正行间,狂风骤至,忽听一声响亮,将一面牙旗吹折。操便令军兵且住,聚众谋士问吉凶。荀彧曰:“风从何方来?吹折甚颜色旗?”操曰:“风自东南方来,吹折角上牙旗,旗乃青红二色。”彧曰:“不主别事,今夜刘备必来劫寨。”操点头。忽毛玠入见曰:“方才东南风起,吹折青红牙旗一面。主公以为主何吉凶?”操曰:“公意若何?”毛玠曰:“愚意以为今夜必主有人来劫寨。”操曰:“天报应我,当即防之。”
? 第48回,赤壁之战,周瑜望曹军水寨。忽见曹军寨中,被风吹折中央黄旗,飘入江中。瑜大笑曰:“此不祥之兆也!”最终曹操大败。
? 第53回,刘备接应关羽取长沙。正行间,青旗倒卷,一鸦自北南飞,连叫三声而去。玄德曰:“此应何祸福?”孔明就马上袖占一课,曰:“长沙郡已得,又主得大将。午时后定见分晓。”少顷,见一小校飞报前来,说:“关将军已得长沙郡,降将黄忠、魏延……”
? 第62回,刘备与庞统定计取涪关。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
? 第84回,刘备攻东吴为关羽报仇。正在御营寻思破吴之计,忽见帐前中军旗幡,无风自倒。乃问程畿曰“此为何兆?”畿曰“今夜莫非吴兵来劫营?”……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回。

小说写的是不足为据的,而这些小玩意又上不了正史,只能作为笑谈。但下面的一椿却是十分真实
的。
1975年5月5日,中国登山队由著名登山家、登山队副政委兼登顶突击队队长邬宗岳率军,再次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邬宗岳是很有经验的登山家,早在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首次成功登上珠峰时,他就已是登至8500米高度的主力队员。就在突击队出发誓师前不久,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登山队大本营的国旗竟被驮物用的牦牛无故撞倒,营内各人多有不祥之感。是时正值“文化革命”,迷信的东西上不了台面,众人只当没事,照样誓师出发。
  是时天气良好。邬宗岳在突击营地遥感测定心电图,一切正常。半小时后在8500米处却在离队数米拍摄队伍前进的录像带时而突然滑坠,不幸身亡。突击队顿时失去领军人物,进退失据,终未能把握有利时机,因天气转坏无功而返。待到17日重新组织第2次冲击时才成功登上8842米的顶峰。
  这已是近三十年前的往事了。当时一位朋友是随军心电图测量医生,驻守大本营,回来聊天时谈起折旗一事,仅作登山花絮。我当时听了,没当一回事。(当时对易学尚无知。但不知为甚么,一直没有忘掉这一“花絮”。几年前再与朋友谈起,他说差点忘了,是确有其事,还谈了一些大本营内藏族民工的生活,这我都没记住。)现在看来,颇值究思。
  这类“天人感应”的先兆,常被斥之为“迷信”,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想起毛泽东对同类现象的评说,发人深省。下面是毛泽东晚年听到护士小孟读有关吉林陨石雨新闻报导的谈话(1976年4月20日,录自<毛泽东的晚年生活>):

他对小孟说:〃这种事情,历史上可屡见不鲜噢,史有明载的就不少,野史上就更多了。〃小孟答道:〃我是不相信,你能相信?〃毛泽东回答说:〃我相信噢,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做天人感应。说的是人间有什么大变动,大自然就会有所表示,给人们预报一下,吉有吉兆,凶有凶兆。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小孟不假思索地说:〃那全是迷信,是古人瞎编的。〃毛泽东没有马上回答,沉思了一会才说:〃古人为什么要编造这些呢?〃

  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水塞折旗、刘备中军旗幡无风自倒,到75年中国登山折旗个案,以至毛泽东对吉林陨星的评说,我们能否悟出点甚么东西来呢?

##<三国>与周易系列──5.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的八阵图千古传颂。八阵图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中有详细描述。另外提及八卦阵法的,还有第一百回“武侯斗阵辱仲达”和第一百十三回“姜维斗阵破邓艾”。
(内容另附于文后。)
  书中写及的八卦阵法和遁甲之术,基本原理出自周易。实际效果是否能象书中所写的那么样神奇,无从稽考。但是,八阵图是真实的。据资料介绍:
在奉节老城东1000米的长江北岸,有一伸入江心长1500米、宽600米的大碛坝,居中一条小溪穿流而过。其中垒石七高八低,那便是传说中诸葛亮练兵的八阵图。此八阵图《三国演义》曾有记载,说东吴陆逊在八阵图受挫,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神奇。 
  八阵图绝不是一块普通的大碛坝,他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据研究,从唐朝开始,每年正月初七,人们习惯在八阵图成群结队游览,俗称“踏碛”。妇女在碛上拣石子钻孔串起来,以示吉利。而名人中,李白、杜甫、陆游等人也来此踏碛并留有诗句。 
  奉节人称八阵图有水八阵和旱八阵之分,此次因为蓄水被淹没水中的是水八阵。旱八阵位于白帝城边的杜甫寓居夔州时的草堂东两公里处,该处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地形复杂。旁边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的墓。有关人士预测,随着水八阵沉入水底,这里会成为《三国演义》爱好者今后必游之地。
  
  从易学的角度来说,奉节的八阵图是看不出甚么名堂的了,只不过是一个踏碛怀古的去处。耍领略八阵图的真谛,不防去浙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这是一个依据八阵图布局、经历数十代诸葛亮后人苦心建成的小村落。诸葛村最神奇之处是村落的九宫八卦布局。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卦之太极、八阵之中军),全村房屋环池排列,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全村自然被划成有规则的八块。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构成了双鱼太极图。水塘的边是圆形,陆地的边是方形,体现了<易经>的“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和“天圆地方”之说。村中建筑千门百户,面面相向,背背相承,巷道纵横,似连却断,似通却闭,宛如一座迷宫。由于布局复杂,犹如八卦阵,陌生人贸然入村,常常会迷路。
  大公堂居池塘之北,为九宫中之坎宫,即八阵图中的“蛇阵”;崇信堂居西为兑宫,即八阵图的“虎阵”,钟池西北布两条弄射出为干宫,即“天阵”,四象、八卦、太极、九宫在八卦村中得到完整的印证,“天、地、风、云、龙、鸟、虎、蛇”八阵在村中作了形象的诠注。

  八阵图和八卦村笔者都没去过,上面的内容多取自有关资料,但愿不致引发“知识产权”问题(这里是非牟利的)。两个地方有机会的话都想去看看。

第84回:
却说陆逊大获全功,引得胜之兵,往西追袭。前离夔关不远,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
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遂勒马回顾众将曰:“前面必有埋伏,三军不可轻进。”即倒退十余
里,于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以御敌军;即差哨马前去探视。回报并无军屯在此,逊不信
,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逊再令人仔细探视,哨马回报,前面并无一人一骑。逊见日将
西沉,杀气越加,心中犹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报江边止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
逊大疑,令寻土人问之。须臾,有数人到。逊问曰:“何人将乱石作堆?如何乱石堆中有杀
气冲起?”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
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
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
直入石阵观看。部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
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
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正惊疑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
,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